Ce4+在红豆杉细胞中的亚细胞定位研究及其在细胞信号转导中的作用初探

来源 :第九届全国生物化工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lj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能谱研究表明:外加元素铈主要分布于红豆杉细胞的细胞壁与细胞膜上,在仪器检测灵敏度范围内胞质与液泡中未检测到元素铈;元素钙主要存在于液泡中的致密体内.推测认为Ce<4+>促进了Ca<2+>的内流,液泡作为钙库接纳内流Ca<2+>.
其他文献
本文从土壤中筛选出产脂肪酶的菌株,使用紫外线、快中子、γ射线、X射线、及磁场复合处理等多种方法进行诱变,其中快中子法在诱变中表现出优良的特性.诱变后,选育出所产脂肪酶合成单甘酯活力具有工业化潜力的优良菌株Aγb,经初步鉴定该菌种为假单胞菌.Aγb所产酶在无溶剂体系中用游离酶催化合成单甘酯活力比猪胰酶略高(两者均在各自最佳条件下反应)且传代稳定.同时,在诱变中发现脂肪酶水解酶活正变与合成单甘酯活力正
生物活性肽在生命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高效合成方法已成为学术界和科技界的研究开发热点.迄今为止,生物活性肽的合成主要通过以下三条途径:1基因工程技术;2化学合成法;3酶法.其中,酶法在寡聚肽(短肽)的合成中较为常用.
本研究采用流加补料培养方式培养重组Pichia pastoris,表达血管生长抑制素(Angiostatin).整个培养过程分为以甘油为碳源的生长阶段和以甲醇为碳源的诱导阶段.全过程用氨水调节pH时,诱导阶段菌体生长受到抑制,蛋白的最大表达量为9.08mg/L.进行不同氨离子浓度的摇瓶培养,证实在以甲醇为碳源时,氨离子浓度对菌体的生长有明显的影响.改用2mol/L的KOH溶液调节pH,诱导阶段菌体
本文报道了采用23种生化因子进行试验以探寻它们对温特曲霉F-871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及对蛋白酶和滨粉酶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经23种单因子试验后,其中L-精氨酸、L-酪氨酸、L-丝氨酸、LD-天冬氨酸、苏氨酸和L-赖氨酸生物效应最好,而将此6种单因子组合成的复因子(每个因子加量为10μg/ml)加入培养基,培养至13小时,孢子萌发率可达89.30℅,芽长为90.32μm,芽粗为7.61μm,分别比
本文将溶剂两步浸取法脱油、脱酚处理的棉籽粕调配成组成、质量稳定的棉籽仁蛋白粉,产品应用到青霉素、盐霉素、林可霉素、泰乐等发酵检验,可以替代或部分替代原有工艺中的氮源,提高发酵单位,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黑曲霉(Asp.niger)FS25产β-葡聚糖酶最适条件为:碳源为大麦粉,氮源为玉米浆,最佳发酵配方(℅)为大麦粉6,玉米浆2,(NH)SO0.4,FeSO.7HO0.01,NaHPO0.1,CaCO0.5,MgSO0.03,麦麸0.8;培养初始pH为5.0,发酵温度为32℃,(250ml)三角瓶发酵液的装置为50ml,接种量为1.5ml孢子悬液(1.5×10个/ml);发酵周期为30小时,酶活
本文提出了灵芝真菌发酵同时高效生产灵芝多糖和灵芝酸的过程,并主要考察了摇瓶发酵中起始糖浓度对灵芝细胞生长及灵芝多糖和灵芝酸积累的影响.在50g/L起始糖浓度下,细胞干重达到16.7g/L,同时胞内多糖、胞外多糖和灵芝酸分别达1.19g/L,0.85g/L和212mg/L.灵芝酸的产量和产率为至今报道的最高值.
采用南极假丝酵母脂肪酶,在有机溶剂中催化甘油与安息香酸酐的不对称酯化反应,成功地合成了光学活性(R)-α-单苯甲酯甘油.对各种反应条件进行了考察,发现最佳溶剂为1,4-二氧六环,最适反应温度在30℃左右.当使用过量的酸酐时,反应生成的α-单苯甲酰甘油中的(S)-对映体被优先地转化为1,3-二苯甲酰甘油,从而导致残余的单甘酯中(R)-异构体的相对富集,对映体过量值从50℅提高到70℅.构建了非水相固
在膜生物反应器系统连续培养含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TG1菌株,该重组质粒克隆了抗体融合蛋白基因ScFv(NP)-GFP(EGFP),在大肠杆菌TG1菌株中可表达可溶性的GFP抗体融合蛋白.GFP抗体融合蛋白既具有抗体的亲和特性,又具有GFP的荧光特性,可以直接用于对抗原的免疫检测.本文研究了重组大肠杆菌TG1在膜生物反应器系统的连续培养过程,说明在重组大肠杆菌中连续表达高活性的可溶性抗体是可行的.
本文研究了甜菜碱对杂交瘤细胞C50生长代谢的影响,证实在高渗透压下,甜菜碱对C50细胞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并确定了适于C50细胞的最佳浓度为10mM,为消除补料培养后期渗透压过高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