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北红山文化中的领导阶层

来源 :2004年红山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ehehehe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东北的红山文化以广阔的宗教区域、精致的墓葬、精雕细琢的玉器和优质彩陶为特征。精英人物的墓穴至少存在三种级别,其中一些十分精致。红山文化除具有这些和其他一些特征外,必然还存在不同级别的领导阶层,但是确定这些领导阶层的性质还需要对资料作进一步的梳理。前一阶段学者们将领导阶层分为两种类型——管理者和剥削者。笔者将从文献资料和红山文化晚期物质文化中来追寻历史学、神话学、肖像学、天文学中的相关内容,特别是追寻那些与灵魂接触者的职责。关于红山文化需要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红山文化中的领导者是巫,他们仅凭借灵魂通过高压政治进行统治。只有这些巫能与灵魂世界的能量或气进行交流。没有战争或文字,红山文化中的领导者们就创建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
其他文献
红山诸文化是学术界对西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诸文化的统称,最早是由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提出来的,随着考古新发现的不断出现,这一概念的外延也不断扩展。红山诸文化现在主要包含以下几种考古学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富河文化、小河沿文化。关于红山诸文化的经济形态问题,已有多文谈及。但笔者总觉得有两个问题往往在偏离事实:一是学者们都强调红山诸文化先民逐渐创造并发展农业文明,并达到相当的水
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地区铜石并用时代的一支颇具特色的考古学文化。其主体分布范围以西拉木伦河、老哈河为中心,西起张家口,东达辽河中游,北至大兴安岭,南抵京津地区。经正式调查和发掘的红山文化主要遗址有:赤峰红山后和蜘蛛山、西水泉、巴林右旗那斯台、巴林左旗二道梁、克什克腾旗南台子、敖汉旗西台、喀左县东山嘴、阜新县胡头沟、建平和凌源两县交界处的牛河梁等。经14C测定,红山文化存续年代应在公元前4710~前2
中华文明本质上是一种礼制文明。《大戴礼记》曾极其精当而深刻地从自然、人生和社会三个层面,把中华礼制文明的核心概括为祭祀天地、尊崇祖先和崇尚王权这样三大基本内容。三代以后的古代中国,崇祀天地的最重要场所是南郊礼天和北郊祭地,其基本的物化载体是天坛和地坛;崇拜祖先的最基本形式是宗庙祭祖,其物化载体是宗庙建筑;而尊崇王权的主要表现就是王权的被神化,其最基本的物化载体形式之一便是王陵的出现。基于这样的认识
本文的辽西地区是指内蒙古东部的昭乌达盟(今赤峰市)、哲里木盟(今通辽市)及河北北部和辽宁西北部地区,在水系上是辽河上游西拉木伦河及其支流老哈河、教来河、新开河以及乌尔吉木伦河、大凌河等流域范围,也包括环渤海西北沿岸诸水系流域。本文介绍了辽西地区的人类学研究概况,对辽西地区人类学研究的初步研究进行简述,分析了辽西地区古代居民的体质特征及相关问题。我们期待着辽西地区更多的人类学材料不断涌现和人类学研究
2003年9月底,笔者有幸参观了兴隆沟聚落遗址的发掘,这是久违了的兴隆洼文化中一处著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聚落遗址,本文从史前聚落考古的角度,介绍了兴隆沟遗址的表象,阐述了兴隆沟遗址的考古资料在研究兴隆洼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分析了兴隆洼文化与史前聚落考古。
红山文化因内蒙古赤峰红山后遗址的发掘而得名,其主体分布在内蒙古东南部和辽宁西部地区,年代为距今6500~5000年。该文化是中国东北地区最著名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之一,在中国文明起源和早期社会发展进程中占据十分显著的位置,在与中原仰韶文化和东北诸多原始文化的交流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以红山文化玉器为代表,西辽河流域史前玉文化的发展进入鼎盛阶段,并使该地区与长江下游地区环太湖流域并列成为中国史前时期
内蒙古林西县井沟子西梁遗址的发掘,是继兴隆洼、白音长汗、查海、小河西等辽西地区新石器较早遗存后的一次重要发现。从目前已掌握的资料初步分析,这是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类型。它的发现为构建万年以来辽西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体系增列了新内容,尤其是对早期文化遗存的研究及相关问题的探讨提供了一批新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西梁遗址反映的较早时期新石器文化的特征,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本文介绍了西梁遗址与兴隆洼遗
宗教是一个历史范畴。人类社会只有发展到一定时期才会产生宗教。宗教作为一种很有影响的社会现象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它涉及到人类生活异常广泛的领域和层面。其中包括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和日常的生活习俗。原始宗教不仅是原始社会的先民们的总体文化,而且是原始先民们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思维方式。所以说宗教是原始社会的人们唯一可能的社会意识形态。原始宗教经历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这样三个阶段。红山
红山文化造就了灿烂的雕塑艺术。其中泥塑与陶塑艺术成就极为突出。目前为止考古发现的主要有:1963年从西水泉遗址中发掘出一件陶塑人像;1975年辽宁喀左县东山嘴建筑群址发掘陶塑人像残缺20余件,多为人的肢体部分,未见头部,皆混质红陶胎,可辨认形体的有小型孕妇塑像、大型人物座像和手臂、胸腹部分残块;1983年牛河梁女神庙与积石冢群中发现大量的泥塑像,主要有头像、肩、臂、乳房、手等残块;还有小河沿南台地
自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开始到世界屋脊的形成,位于欧亚非旧大陆东隅的东亚地区逐渐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有可能当远古人类在这一地区顽强拼搏站住脚跟之后,这种地理因素使他们对四周的交往逐渐产生了制约作用。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全国考古事业的复苏发展,红山、良诸文化的考古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些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建立起各自的发展序列,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本地区的古文化体系;其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