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石加工工艺”课程思政育人元素知识体系构建

来源 :现代商贸工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n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思政有效实施的基础是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德育元素并有机融入教学过程中。“宝玉石加工工艺”是宝玉石专业的核心课程,在该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对于大学生树立“君子”道德标准,提升人文素养,培养“工匠精神”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课程知识为主线,在构建课程育人元素知识体系矿框架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了课程蕴含的育人元素,为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奠定了扎实基础,也为其他相关课程提供借鉴。
  关键词:课程思政;育人元素;玉文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0.055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课程思政并不是新开始一门课程,或者新增设的一项活动,是基于教育的本质——教书育人,是要求所有的专业课程既要做到知识传授,同时也要起到价值引领的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所有教学活动中去,承担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宝玉石加工工艺”专业课程作为专业的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不仅培养学生专业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课程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中华玉文化,树立“君子”道德行为意识,提升人文素养。本文就“宝玉石加工工艺”课程内容进行深入研究,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进行课程思政育人元素知识体系构建,力求思政德育元素与专业课程内容有机融入,为开展课程思政奠定基础。
  1 课程育人元素知识体系框架
  “宝玉石加工工艺”课程的知识体系主要包括四大部分:一是中国玉石雕刻发展历史,包含石器时代玉石起源,奴隶社会时期玉文化发展,封建社会时期玉器雕刻工艺继承与发扬等内容,通过该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华玉文化的基本内涵;二是玉石雕刻设备,包括各类雕刻设备及常用辅助材料;三是玉雕设计原则,包括白描及原石图案设计,学习该部分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审美观;四是玉雕技法的实践学习,包括浮雕、圆雕及镂空雕刻等技法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以上四部分内容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构建了本课程的基本知识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即有“君子比德如玉”的道德规范,“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的人文精神,又有对精湛工艺的艺术审美欣赏和追求工艺美术作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最重要的是课程中贯穿始终的中华玉文化——中华文化中独有、具有鲜明特色、优秀的那部分文化。玉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悠久的历史背景、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的审美观念、深厚的人文底蕴、精巧的雕刻工艺影响着中华民族。
  2 课程思政育人元素挖掘
  在对本课程内容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多年实践教学经验,主要从人文素养、道德修养、工匠精神及创新精神等几个方面对课程育人元素进行了挖掘与提取。
  2.1 人文素养育人元素
  中国文学是中国古今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中国古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玉文化是中華文明的基石,而玉文化在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中必然有所反映,这是顺理成章的事实。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305篇诗歌,其中有不少涉及玉器或与玉有关的名篇名句,如“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郑风——女曰鸡鸣》)其意是:我知道你来慰劳我,把由几种玉组成的佩玉赠送给你。“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秦风-小戎》)之意为:想起我那心上人,温文儒雅有如美玉。屈原《九章-涉江》中云:“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此句是说:登上昆仑山品尝玉之精华,可与天地一样长寿,像日月一般光辉。这都是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在学习诗句的同时,还可以将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作为拓展知识讲述给学生,帮助学生树立爱国意识。再如《诗经·小雅·鹤鸣》中的“他山之石,可以为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意思是别处的石头可以作为砺石,用来琢磨玉器,后来比喻他人的做法或者意见能够帮助自己改正错误或提供借鉴。
  之后,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等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中,有不少用“玉”字的句子或题名,还有涉及玉的主题与情节。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就表达的是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再如,“细观玉轩吟,一生良苦心。雕琢复雕琢,片玉万黄金”所描写的是作者将诗文与玉雕相类比,好的诗文就要像雕刻玉器一样精雕细琢才能出精品。此外,描写玉工碾玉劳动及其不幸爱情遭遇的宋话本《碾玉观音》,与玉的关系就更为直接。元明杂剧《玉玦记》《拾玉镯》《一捧雪》等,也都是以玉文化素材为创作线索的代表作品。清代著名小说《红楼梦》与玉、玉文化的关系最为密切,从《石头记》到《红楼梦》,从女娲补天遗石─通灵宝玉─“命根”─贾宝玉─林黛玉……直到全书悲剧性的结局,无不贯穿着玉文化的诸种理念。
  我国第一部记录汉字的字典——《说文解字》,也是文化的记载。该字典中共收录汉字9353个,分为540个部首,其中玉字部共有126个。主要分为以下几种:一是表示普通的玉,如“琼”“瑾”“琪”……一直到“琳”,共24个字,都是一些普通玉和玉器的别称。由于玉石的颜色、产地及品质不同,古人对它们的命名也不一样;二是具有特殊用途的玉,即礼玉、瑞玉、佩玉葬玉等,如《周礼·春宫·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壁礼天,黄琮礼地,青圭礼东,赤璋礼南方,白琥礼西方,玄璜礼北方。”“琀”是葬玉的一种:这些字都体现了玉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古人对玉的认知。在学习中国玉雕历史的过程中,可以了解中国汉字产生的历史背景,掌握在历史发展、演进中,汉字所承载的独特的文化信息,这有利于当代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特定的民族文化内涵,有利于树立文化自信。
  2.2 道德修养育人元素   经过“神玉”“王玉”及“民玉”三个发展阶段,玉文化以玉石为中心载体,融入儒家思想后将玉石精神化、人格化。正如孔子所提出的玉有十一德,即“仁、义、礼、知、信、天、地、道、德、忠、乐”。此十一德,实乃儒家道德规范的大全。又有“君子比德如玉”之说,人们在欣赏玉石材质美、设计巧、工艺精之外,更重要的是对于“君子”这一道德标准的追求。再如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写道:“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不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这表明玉石被道德化,具有“仁、义、智、勇、洁”这五德。其中“仁德”强调要具有仁爱之心,要为人亲和,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互助和友善。这也是儒家思想中的最高标准;“义德”强调要像玉一样做到表里如一,内外一致;“智德”代表能够用自己的智慧来帮助别人;“勇德”即有坚贞不屈、宁折不弯的勇敢精神;“洁德”则象征要廉洁自律,洁身自好。
  无论“玉之十一德”,还是“玉之五德”都是道德准则,行为规范。在授课过程中,就可以以“玉德”为主线,贯穿课程理论与实践知识体系中,这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除此之外,与玉有关的许多历史典故也是很好的德育内容。如“宁为玉碎”典故中所表现的爱国民族气节、“化干戈为玉帛”典故中蕴含的团结友爱风尚、“子罕辞玉”典故中诠释的清正廉洁气魄,“卞和献玉”典故中体现的百折不挠精神。
  2.3 工匠精神育人元素
  “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从本质上讲,“工匠精神”是一种认真精神,追求的是从精致到极致。本课程中第四部分玉石雕刻实践学习,就是要求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完成一些简单造型的玉器,如平安扣、树叶及福豆等题材的设计和雕刻,最终达到掌握各种雕刻技法的目的。在这以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践行,就体现在玉器的精美程度上。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不仅仅是完成任务,获得相应的成绩,而是必须尽最大努力、花最多心思去达到作品即产品的目的。对于所雕刻的玉器,无论是整体,还是细节,甚至是一根根线条都要追求完美无瑕,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努力将玉器造型雕刻到极致。在雕刻过程中,让学生领悟专注的精神、升华做事的态度,通过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同时也将“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精神完美的诠释到作品中。
  2.4 创新理念育人元素
  玉文化赋璞玉以生命、以灵魂,玉雕把自然美、工艺美及设计美融为一体。正是在优秀文化的浸润,千百年来,玉雕行业才不断实现着新的跨越和突破,彰显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玉雕中传统题材十分广泛,其题材既有民间传说、历史典故,又有山水,花木,飞禽走兽等。无论挂件、摆件或者把件,都具有一定的生活文化寓意和美学意义。其生活文化寓意往往通过谐音、借喻、比拟、象征等手法来表达。近代以来,一些生活中的用品、食品也成为玉雕的题材,如玉雕白菜、青菜、南瓜、葫芦、黄瓜等。这些玉雕作品借助于谐音,寄寓着雕玉人或购玉人的某种愿望、追求、爱好和向往。如玉雕白菜意为“百财”,有聚财、招财、发财、百财聚来的含义;如白菜和青菜加在一起,从颜色和外形上寓意天长地久、清清白白,等。这种以吉祥文化为中心的玉雕题材,可以帮助人们从心理层面、社会生活层面上树立积极进取与创造的信心,也可以丰富生活中的内容,增添生活情趣。
  随着时代发展,玉雕设计和题材也不断创新,融入了红色军旅、“一带一路”、中国制造及抗击疫情所表现的中国力量等时代元素,又一次赋予了玉雕鲜活的生命力,丰富了玉雕的内涵。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朝阳创作的红色经典系列作品——《战地黄花》,作品通过一顶軍帽,几朵小黄花,表达一段无言的英雄史诗,将革命精神与翡翠材质美相结合;张振福等玉雕大师以抗击疫情为题材,创作出《武汉·加油》《除魔》《胜利在握》等作品,展现出工艺美术人面对疫情的使命与担当。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时代作品融入玉石雕刻技法、设计原则等相关章节中,既可以很好地阐述理论知识,又能够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时代精神,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屏共振,润物无声。
  3 结束语
  在贯彻落实新时代教育立德树人的背景下,以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宝玉石专业核心课程“宝玉石加工工艺”为载体,从人文素养、道德修养、工匠精神及创新精神等四个方面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德育元素,构建课程思政育人元素知识体系是当前宝玉石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培养宝玉石专业人才的需要,这为开展课程思政奠定了基础,使得专业课程既有深度又有温度,同时实现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郑德顺,石梦岩,李云波,等.“地质学基础”课程思政育人元素知识体系构建[J].中国地质教育,2020,(29):18-21.
  [3]张兴旺.“宝玉石加工工艺”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12):127-129.
  [4]夏晓红.基于“课程思政”育人理念的高校化学教学[J].大学化学,2021,(1):1-6.
其他文献
摘 要:“1+X证书制度”的试点工作紧锣密鼓,给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重大机遇。立足于当前“1+X证书制度”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进展进行研究,从政府有关部门、试点院校、培训评价组织、相关物流企业、物流行业协会等层面分析目前我国“1+X证书制度”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进展情况,并结合人才培养的下一步规划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有效借鉴。  关键词:“1+X证书制度”;物
摘 要:近年来,在教育改革的带动下,我国教育工作者对于教学工作的方式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探究与改良,从而有效推动了教学模式的优化。在此过程中,研究人员指出,在高中教学工作中,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与落实对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与调动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教学工作,传统教学模式往往难以合理实现当前我国高中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需求,基于此,研究人员表示,教师应结合高中数学教学工作的需求
摘 要: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支撑,着力于研究如何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群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提升新时代青年的国家与民族自豪感,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远的意义。新媒体逐渐成为大学生最主要的信息接收以及观念表达的载体,其使用量的迅猛增加使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面临新的考验。青年大学生正处于情感宣泄的旺盛期和价值观的形成期,在认知方面还不成熟,
摘 要: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孤岛效应”,围绕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特点以及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以《创新管理》课程为例,探讨该课程思政改革的目标,设计课程思政改革思路与内容,为相关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创新管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0.057  0 引言  习近
课程的学习,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掌控,更重要的是对文化的把握,把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中,做到“润物细无声”.本文基于“课程思政”进课堂理念,以高等数学课程为出发点,以《导
摘 要:如何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方向。第一次专业教育课是大学新生入学后深入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知识体系和未来发展前景的机会。针对过去金融专业教育宣传中带有现实主义和拜金主义倾向的问题。本文尝试将专业教育与思政元素相融合,以修正传统专业教育课的价值导向问题,帮学生树立正确的金融价值观和世界观。最后升华主题,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引发学生的共鸣,增强学生对党的政治认同
近年来,课外教育培训市场热度持续走高,而创业门槛过低,导致教育培训机构“李鬼”丛生,如何在课外教育培训的“红海”中获得竞争优势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教育培训行业的焦点
摘 要: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我们党对高校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举措、新改革、新方向。在党中央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存在着部分师生对课程思政内涵认识不足、育人元素难以恰当融入专业课以及各部门协作育人不畅等发展困境,本文将高校作为一个闭环系统,从高校党委组织、院系及各个部门和教师等方面提出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课程思政;育人;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和重点.随着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目标的推出和侧供给改革的逐年推动,实现湖北省制造业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必须提高企业
摘 要:在校大学生的信用行为对个人发展和我国信用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设计分发调查问卷的形式,根据心理学、社会学、法律、风险偏好、消费行为等影响因素提炼出关于信用能力和信用意愿两方面的指标,以调查在校大学生信用行为现状。并对数据进行单因素分析,以挖掘数据背后存在的信用问题。基于问卷数据从个人、家庭与学校、社会四方面提出提高在校大学生信用水平的建议措施,借此助推在校大学生信用教育,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