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元素Ce对Sn20Bi0.7Cu1.0Ag/Cu界面层异常生长的影响

来源 :稀有金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jsdsx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了Ce元素对Sn20Bi0.7Cu 1.0Ag/Cu界面层组织异常生长的抑制机制.在铜基底上制备了Sn20Bi0.7Cu1.0Ag-xCe (x=0.01~0.20;%,质量分数)/Cu焊点.采用扫描电镜、金相显微镜观察了焊点界面的相组织结构、界面金属间化合物(IMC)层形貌,并测量了IMC层厚度.通过实验数据计算了IMC层的生长动力学参数.研究结果表明:随着IMC颗粒异常长大,周围β-Sn相开始析出Bi相,继而IMC颗粒周嗣Bi相富集并长大,最终IMC颗粒穿晶断裂.当Ce含量为0~0.05%时,焊点界面IMC层厚度随Ce含量增加逐渐降低,当Ce含量为0.05%~0.10%时,焊点界面IMC层厚度随Ce含量增加逐渐增加;Ce含量为0.05%时对界面IMC层生长的抑制效果最好,界面IMC层表面最平滑,界面IMC层的反应常数、扩散系数最小和临界厚度最薄,分别为1.75×10-11m·s-1,1.52×10-16 m2·s-1和7.55 μm.添加微量稀土元素Ce可以阻碍焊点界面IMC层的形成并抑制其异常长大,从而间接抑制焊点界面处Bi相的偏析与降低IMC层微裂纹的出现倾向,并改善焊点界面层形貌,使其表面变得更平滑.
其他文献
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SPS)技术在304不锈钢表面制备了一种含30%Cu(质量分数)的TZM合金(钼钛锆合金)涂层.使用拉伸剥离粘合力测试测定了涂层的结合强度;利用热循环试验测试了涂层的热稳定性能;采用摩擦磨损试验机对合金涂层和TZM合金进行了700℃下的高温摩擦磨损试验;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SEM)与能谱(EDS)仪分析了涂层组织;使用X射线衍射(XRD)仪测试了涂层的相组成.结果 表明:合金涂层各部分结合得较为良好.胶接拉伸试验断裂于涂层与拉伸棒胶接处,涂层各部分间未发生剥离.在600和800℃下进行
随着深度学习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数据收集和训练过程中产生的隐私泄露问题已成为阻碍人工智能进一步发展的原因之一.目前已有很多研究将深度学习与同态加密或者差分隐私等技术结合以实现对深度学习中的隐私保护.从另一个角度尝试解决这个问题,即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训练数据集隐私性的基础上,实现对训练数据计算节点的可追踪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差分隐私的可追踪深度学习分类器,结合差分隐私和数字指纹技术,在为训练数据集提供隐私保护的同时保证在出现非法传播的训练模型或者数据集时,能根据其中的指纹信息定位到问题训练节点.该分类器既能保
本文针对锂矿石硫酸法提锂工艺产生的沉锂母液中锂回收率低和锂钠分离困难的问题,提出了沉锂母液中锂回收的“协同萃取-硫酸反萃”工艺路线,优化了锂钠分离的工艺参数,并采用线性分析法对锂的协同萃取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研究发现,采用“Lix 54+ Cyanex 923”协同萃取体系可将沉锂母液中的锂以“Li·Lix 54·Cyanex 923”的形式萃取进入有机相,而钠不被萃取,锂钠分离效果好.根据锂的萃取和反萃分配曲线绘制了的McCabe Thiele图,在Lix 54和Cyanex 923浓度分别为0.50
通过X射线衍射(XRD)、光学显微镜(0M)、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等手段分析了(Fe50Mn30Co10Cr10)100-xCx(x=0,0.5,2.0,2.5;原子分数)浇铸态高熵合金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结果 表明,随着碳原子含量的增加,浇铸态高熵合金由fcc+hcp双相结构转变为fcc单相结构;间隙碳原子的固溶使合金发生晶格畸变,稳定fcc相,抑制亚稳态hcp相的生成.当x=2.0时,几乎仅存在fcc相衍射峰,微弱的hcp相衍射峰说明其含量很低.当碳原子的
基于等温恒应变速率热压缩实验,探究了新型Ti-4Al-5Mo-6Cr-5V-1Nb合金在变形温度700~900℃、应变速率0.001~1.000 s-1条件下的热变形行为.通过真应力-真应变曲线分析了变形参数对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选用修正的Arrhenuis双曲正弦函数模型推导了耦合应变的本构方程,基于动态材料模型及Prassd流变失稳准则构建了热加工图.结果 表明:Ti~45651合金为温度、应变速率敏感型材料,其峰值应力及稳态流变应力随变形温度的增加逐渐降低,随应变速率的增大呈增加趋势.流变曲线在
利用物理模拟技术对喷射沉积态Al-Zn-Mg-Cu合金在高温变形参数(350~450℃,0.001~20.000 s-1)下的热变形特征进行了研究.结合金相显微镜(0M)、扫描电镜(SEM)以及透射电镜(TEM)等微观多种表征手段系统分析了材料在变形过程中的微观组织演化过程,尤其是其第二相的演变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变形温度和应变速率的变化对该合金所受的变形抗力影响显著,其抗力值随变形温度的上升或应变速率的下降而下降,并呈现出动态回复(DRV)的特征;基于动态材料模型理论(DMM)构筑了Al-Zn-Mg-C
本研究以提高成品铜杆的性能和产线的生产效能为目标,充分分析了导致结晶轮服役寿命低、铜铸坯质量差等问题的具体原因,研究并最终确定了最佳生产工艺及管控方案,有效保证了结晶轮服役的稳定性.首先,对美国南线铜业有限公司的连铸连轧(SCR)生产线中结品轮的生产运行环境及损伤状况进行对比分析,从机械应力作用、热应力作用、加工损伤、变形损伤及热循环周期等主要损伤失效形式对结晶轮损伤的影响程度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然后,结合连轧生产线的实践及产线深入理论研究,分析总结了结晶轮的工况环境,讨论了结品轮失效形式及其影响因素;最后
金属-有机聚合物(MOPs)作为一种新型功能材料,用途广泛,但其导电性差,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电化学传感领域的应用.本工作使用6-(3\'-吡啶基)间苯二甲酸(H2PIA)配体,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一种新的Co基金属-有机聚合物,即[Co(PIA)(H2O)4]n(A),通过沉积还原的方法在其上负载Ag纳米颗粒(NPs),得到Ag@A纳米复合材料.A和Ag@A的一系列表征结果显示Ag NPs的掺入并不影响A的主体框架结构,该金属-有机聚合物的框架结构在复合前后保持稳定,Ag元素在Ag@A复合材料中分布均
针对GH4720Li高温合金变形过程中存在的内应力大、易开裂等问题,提出了梯度升温工艺.在室式炉加热工艺条件下,利用1t自由锻锤,对直径50 mm的棒料进行变形量为60%~79%的镦粗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加热工艺不同,对锻件的成材率和品粒组织均有影响.800~1140℃之间采用随炉升温的方式,使得锻件晶粒尺寸异常长大,且变形量超过68%的锻件发生开裂;而相同条件下,采用梯度升温工艺,锻件温度均匀,内应力小,变形量可达到79%以上未出现开裂现象;锻件边部品粒未异常长大且分布均匀,平均晶粒尺寸小于10 μm.
废汽车尾气催化剂是铂族金属(PGMs)最重要的二次资源,铁捕集PGMs技术因环境友好、回收率高等优点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以铁捕集得到的Fe-PGMs合金为研究对象,采用Zn粉在高温下对合金碎化、盐酸溶解碎化产物获得PGMs富集物以及王水浸出PGMs,详细讨论了Zn碎化、酸解对PGMs浸出规律的影响,揭示了Zn碎化Fe-PGMs合金机制.结果 表明,Fe-PGMs合金碎化主要由合金中碳化物氧化形成裂缝,以及Zn蒸气在裂缝中氧化生成氧化锌致合金内应力增大引起.在空气气氛、Fe-PGMs与Zn质量比为4∶1、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