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技术改良黄土湿陷性研究

来源 :硅酸盐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shaw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有效降低黄土地区遇水产生的湿陷性,以兰州黄土为研究对象,利用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P)技术对黄土湿陷性进行研究.首先对MICP处理前后黄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及湿陷系数进行评价,然后利用CT扫描技术分析MICP改良后的黄土微观特征,进一步探究MICP改良机理.试验结果表明:经MICP处理后的黄土试样无侧限抗压强度显著提高,最高可达150 kPa,黄土湿陷性有效降低;随着胶结液浓度不断增加,碳酸钙生成量持续增加,但在胶结液浓度大于1.25 mol/L时,碳酸钙生成量呈下降趋势;改良后黄土试样的孔隙率、孔隙等效直径等指标均降低.
其他文献
作为海上油气运输的大动脉,海底管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腐蚀严重影响海底管线的使用寿命,使其损坏率逐年增大.海底管线一般采用钢质管道,耐腐蚀性较差,修复难度极大且费用较大.因此,有效控制海底管线的腐蚀、延长海底管线的使用寿命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基于海底管线腐蚀防护措施的有效执行以及海底管线运行情况,结合其他因素综合考虑后,完成海管安全现状评估及延寿使用评价,优化防护措施.
对四种橡胶体积掺量(0%、5%、10%、20%)的级配良好橡胶混凝土开展单轴抗压试验,对力学性能和破坏形态方面进行分析,得到了橡胶混凝土综合性能最优时的橡胶掺量,进而对最优掺量组进行不同应变率下的单轴压缩试验,并分析了不同应变率下橡胶混凝土的能量特性.试验结果表明,橡胶混凝土表现为裂而不散的类延性破坏,而非普通混凝土的脆性破坏.随着橡胶掺量的增加,抗压强度大幅降低,但变形能力得到增强,在掺量为10%时,橡胶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达标,变形能力最好.橡胶混凝土受压时能量演化和转化过程是输入能先大量转化为弹性能并储
为研究不同质量掺量三乙醇胺(TEA)作助磨剂对蔗渣灰颗粒特性的影响,通过方孔筛筛余量、粒径分布、比表面积和颗粒形貌测试对蔗渣灰颗粒特性进行表征,研究蔗渣灰颗粒特性对蔗渣灰砂浆强度及抗氯盐侵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TEA可优化蔗渣灰颗粒粒径分布,在最佳质量掺量0.08%条件下,<32μm的颗粒占比增加8.2个百分点,比表面积可提升至5.5035 m2/g,颗粒形貌更趋于圆球状.同时,蔗渣灰砂浆的强度和抗氯盐侵蚀性能随着TEA掺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后降的变化规律,TEA在0.08%(质量分数)最佳掺量时,蔗渣灰砂浆
为研究硅灰及粉煤灰对不同养护龄期的水泥浆体强度及收缩性能的影响,以水胶比为0.29的水泥浆体为基体,设计制备了五种硅灰及粉煤灰掺量的复合水泥浆体,借助量热仪和压汞仪测试表征了不同复合水泥浆体的水化放热特性以及孔结构组成,分析了水化放热量、孔隙率等参数随硅灰和粉煤灰掺量增加的变化规律,建立了复合浆体抗压强度与孔结构以及水化特性与收缩应变之间的量化关系.结果表明,掺入粉煤灰会大幅降低水泥净浆早期抗压强度,但对减小自收缩应变和干缩应变极为有利.掺入硅灰能明显提高净浆3d抗压强度,但当硅灰掺量超过10%(质量分数
本文以氟硅酸铵和碳酸氢铵为原料制备白炭黑和氟化铵(NH4 F).根据单因素实验并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建立二次回归模型进行方差分析和验证,考察了液固比、配料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四个因素对白炭黑收率和NH4 F浓度的影响,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得到较优工艺条件:液固比8,配料比5.49,反应温度76.5℃,反应时间49.08 min.在该工艺条件下进行验证实验得到白炭黑收率为96.90%,NH4 F浓度为2.02 mol/L,预测值与实验值无显著差异,验证了二次回归模型的可靠性.对产品白炭黑进行XR
磷石膏是磷化工企业湿法生产磷酸时排出的工业废渣,因含有大量磷、氟及碱金属盐等杂质,简单堆放填埋处理会带来占用耕地及污染环境等问题.目前最有前景和效益的处理方式是将磷石膏转为α半水石膏(α-HH),但磷石膏的可溶磷、共晶磷及可溶氟等有害杂质是影响磷石膏制备α-HH的主要障碍.因此磷石膏中有害杂质的预处理及α-HH晶体微观形貌调控措施是以磷石膏为原料制备α-HH的研究重点.本文全面综述了磷石膏的理化特性、有害杂质对石膏性能的影响及预处理措施、α-HH制备方法及晶体微观形貌调控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探讨了不同预处理
针对胶凝材料比表面积和粒度分布等物理性质存在的差异,将P·Ⅱ水泥,Ⅰ级、Ⅱ级粉煤灰和S95级、S105级矿渣进行互掺,固定水泥用量,设计了4种粉煤灰和矿渣的组合方式,通过流动度试验分析了组合方式对净浆流动性的影响,并将粒度分布曲线与Fuller分布曲线进行了比较.在净浆配合比的基础上,对不同组合方式的混凝土进行了工作性、力学性能及自由氯离子浓度测试,探讨了粉煤灰和矿渣的粒度分布对混凝土强度和抗氯离子渗透性的影响,并对硬化浆体水化产物的微观形貌和化学组成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矿物掺合料的
近些年来,对于混凝土裂缝的修复,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MICP)已成一种高效和环境友好的技术.本文选用一种可在低温环境下生长的矿化微生物,然后在碱性溶液中研究Ca2+浓度、pH值和钙化速率的变化,来揭示微生物诱导矿化的动态过程.随后,将此微生物应用到混凝土裂缝自修复中,同时采用裂缝愈合率和渗水系数来表征混凝土裂缝的自修复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微生物能够快速降低溶液中的Ca2+浓度,并提高钙化速率,矿化产物主要是球状方解石CaCO3.对于宽度小于0.50 mm的早期混凝土裂缝,在10℃的养护温度下,28 d修
由于氮化铝纳米线具有优异的导热性,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广泛研究.本文以三聚氰胺和氟化钇为添加剂,采用直接氮化法制备了氮化铝纳米线.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能谱仪(EDS)等表征了氮化铝纳米线的晶体结构和微观形貌,分析了三聚氰胺和氟化钇对氮化反应的促进作用,研究了不同含量的三聚氰胺和不同反应温度对制备氮化铝纳米线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三聚氰胺可以提高氮化反应速率,促进纳米线的生成;当反应温度为1200℃,铝粉和三聚氰胺质量比为1:4,氟化钇掺量为5
NH3不仅是生产各种化学品的必要原料,也是清洁能源的一种重要载体,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以清洁的太阳能作为唯一能量输入的光催化固氮技术,在温和条件下利用N2和H2 O直接产生NH3,近年来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光催化固氮技术具有环境友好、节能、操作简便等优点,但传统的半导体光催化剂在光捕获和光生载流子利用方面受到限制,不能充分发挥其活性.因此,需要设计相应的催化剂用来提高材料对惰性N2分子吸附和活化能力,从而提高固氮性能.本文首先对光催化固氮进行了简要概述,介绍了光催化固氮可能存在的两种反应机理,随后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