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饶河县小南山遗址2015年Ⅲ区发掘简报

来源 :考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x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南山遗址位于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城东南的乌苏里江岸边(图一)。小南山是由南高北低两座山峰组成的孤立小山,属完达山的余脉,南北长1000、东西宽400米,最高处海拔106米,高出江面60米(图二)。以往在小南山遗址共开展过四次不同程度的考古工作。
其他文献
褚家墓地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敬仲镇褚家村东南。近年来盗墓者多次对该墓地进行盗扰,2016年春,临淄区文物管理局对被盗地点进行了考古钻探,发现了两座大型“甲”字形墓葬(编号为M1、M2)。同年上报国家文物局,得到批准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临淄区文物管理局于11~12月联合对这两座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谷城高铁北站墓群位于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城关镇龚家河村田家洼自然村。墓群中心位置的地理坐标为东经111。37' 14"、北纬32。20' 41",海拔85米,南约200米处为龚家河村委会(图一)。墓群位于一处连绵起伏的坡地上,坡地北高南低,由北向南分为高低不一的三级台地,南北长200~250、东西宽150-200米,面积约4.5万平方米,地表现为人工种植的树林。
2014~2015年,为配合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三合庄改造区A、B、C组团居住及配套项目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前期勘探的基础上,对工程占地范围内205座东汉至明清时期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其中1座为东魏纪年墓(编号M66),现将此墓发掘情况介绍如下。
唐长安城的宫城太极宫正门为承天门,门外设有双阙、朝堂、肺石、登闻鼓[1]。承天门始建于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初名广阳门,仁寿元年(公元601年)改名为昭阳门,后又名显阳门;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名为顺天门,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改名为承天门[2]。1959~1962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发掘队对长安城城垣、市坊、街道等进行整体勘察时发现了承天门遗址。
焦家遗址地处泰山山脉北侧的山前平原地带,跨山东省济南市的章丘和历城两区,西南距济南市区30公里,东南距章丘城区20公里,主要分布于焦家、苏官、董家、河阳店四个村庄之间的农田区域。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17°19′36″、北纬36°46′34.1″,海拔高度36米。从地貌情况看,遗址分布区总体比较平缓,中部略有隆起。据村民描述,20世纪60年代之前,遗址西部边缘有一条东南-西北向的河流经过。
《区域、社会与中国文明起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区域聚落与居民研究”成果集》由张弛、陈星灿、邓振华编,科学出版社2019年11月出版发行。该书为16开本,正文393页,约72万字,定价480元。本书是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区域聚落与居民研究”(课题负责人为张弛、陈星灿,课题编号2013BAK08B05)的成果合集。
薄板台遗址位于山东省日照市莒县龙山镇的薄板台村南约100米、段家河村北约50米处,为河旁一级台地。鹤河自北向南流经遗址东部,西部另有一条无名小河,遗址处在两河之间的冲积平原地带,周围地势平坦。从大的范围看遗址位于山间盆地中央,四面环山,地理位置比较优越。遗址现存部分南北长410、东西宽390米,面积约16万平方米,中心区海拔高度为153米(图一)。
焦家遗址位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和历城区的交界地带,20世纪80年代发现该遗址,90年代进行了一些调查和试掘工作,之前发表的调查报告以被破坏的墓葬材料为主[1]。2016年至2017年夏季,山东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与济南市章丘区城子崖遗址博物馆联合对焦家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发现了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阶段的夯土城墙、壕沟、房址和墓葬等遗存[2]。该遗址较为丰富的墓葬材料为学界所关注,其中的大型墓葬材料尤为重要,以下简要加以报道。
《考古》2016年第3期刊载了《内蒙古巴林左旗盘羊沟辽代墓葬》发掘简报,据出土墓志记载,墓主为后唐庄宗德妃伊氏[1]。发掘简报提供了德妃墓志拓本,墓志首题“大契丹国故后唐德妃伊氏玄堂志并铭”,志文共33行,1379字。发掘简报执笔者马凤磊先生又另文发表了墓志拓本和录文,并就德妃家世及德妃与后唐庄宗李存勖、辽太宗耶律德光的关系等进行了探讨[2]。由于德妃墓志涉及的伊氏家族和德妃生平、历史地理、丧葬制度诸问题仍有进一步阐释的空间,本文谨参考墓志拓本和马凤磊录文(引用志文与马氏录文不同者随文注明),就这几方面展
前言2002~2003年,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营城子工业园区在建设过程中发现了大量汉墓。其中,2003M76为一座高等级的男女合葬墓,时代属西汉晚期至新莽时期。该墓出土了一件制作精美的金带扣[1],为大连地区首次发现。这件金带扣的纹饰以十条龙作戏水或腾云驾雾状为主题图案,一条大龙从带扣首端延至尾端,九条小龙萦绕于大龙周围,分别位于带扣的扣舌两侧和大龙的背部、爪旁、胸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