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口的故事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ch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蛇口位于深圳南头半岛,面朝深圳湾,西临珠江口,背靠小南山,与香港新界的元朗和流浮山隔海相望。蛇口这个地名也非常有趣,它形象地描绘出其所在的南头半岛南高宽、北低窄,形似出洞的蛇头,蛇口大张、呲着尖牙的地貌。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传说当年后羿射日时射下8个太阳,第9支箭射中天上一条巨蛇,巨蛇应声而落,蛇身便化作中国弯弯曲曲的海岸线,蛇头正好落在南海边,就是今天的蛇口。
  蛇口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有着悠久的历史。史料记载,331年(东晋时),蛇口属于设置在南头的东官郡管辖。关于蛇口古村落的形成,传说与南宋的覆灭有关。1276年,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后,小皇帝赵显及其皇族宗室都被押往元大都。然而,就在元军攻陷临安前夕,有先见之明的皇太后为延续皇室血脉,命近臣护送两位年幼的皇子赵昰、赵昺逃离临安。这个逃亡的小朝廷一路南迁,直至南海崖山(今广东省新会县南)一带。南迁途中,不甘作亡国奴的臣民不断汇集而来,这个流亡的小朝廷最后集合士卒20余万人,逃无可逃后在崖山附近与元军决一死战,但终因寡不敌众,加之主帅指挥失误,丧失战机,忠心耿耿的大臣陆秀夫背着南宋最后的小皇帝跳进茫茫大海,南宋彻底灭亡,那些幸存的南迁军民便散落于这个偏远的南方一隅,后形成蛇口古村落。
  宋末帝魂归蛇口
  宋末帝赵昺(1271~1279年)曾被封为信王、广王、卫王,是南宋第9代皇帝,也是南宋最后一位皇帝。景炎三年(1278年)四月,宋端宗病死,群臣心灰意冷。南宋这个一直都在强悍的元军压境下奄奄一息的朝廷,终于面临分崩离析的局面。这时,大臣陆秀夫说:“古人有靠一旅一城而中兴天下的,如今我们百官皆备,又有精兵数万,皇子还在,为什么不能拥立卫王而恢复大宋的万里江山呢?”于是,大臣们就拥立年仅8岁的卫王赵昺为帝,改元祥兴,是为宋末帝。
  1279年,南宋幼帝的小朝廷一路南下,最终逃到大陆的最南端,即今广东南海沿岸。忽必烈命南宋降将张弘范率领水陆精兵进攻崖山。南宋三军统率张世杰决定孤注一掷,命全部人马弃岸登舟,并用铁索将战船连接起来一字排开,皇帝的坐船居于中间,文武大臣各在两侧。元军没见过这么大的阵势,连攻数日不下。张弘范让已经被俘的文天祥写信招降,文天祥断然拒绝,并写下了这首留芳千古的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元军最后封锁了海湾,断绝宋军汲水和砍柴的道路,宋军渐渐粮草不足,战斗力大为减弱。元军趁机进攻,由于宋军将所有战船绑在一起,元军登船如履平地,宋军很快全军覆没。陆秀夫先是仗剑逼迫自己的妻子儿女投海自尽,然后自己背起幼帝赵昺纵身入海,自杀殉国。崖山海战历时22天,南宋最终灭亡。《宋史》记载,战后十余万具尸体浮于海上。陆秀夫的尸体被百姓寻得后安葬起来,而小皇帝的尸体则为元军找到,身上还挂着一个玉玺。元兵将玉玺摘下,将尸体抛回海中。张弘范确认这就是小皇帝赵昺,派人寻回尸体,然而尸体已下落不明。几天后,人们在蛇口的赤湾村近海一带发现了幼帝的尸体,虽然尸体已被海水泡得无法辨认,但身上的黄袍还在,亡了国的小皇帝被草草埋葬在附近山坡之上。
  今天,在蛇口赤湾南山的半山腰处建有大宋祥庆少帝之陵,仅有一圆冢而已。自认为是皇帝后裔的赵姓后人多在此焚香祭祀,虽有寥落之感,但终是有迹可寻。沿山的路被命名为少帝陵路,这里也成为蛇口的一个历史见证。
  妈祖护佑蛇口
  在蛇口赤湾有一座远近闻名的天后古庙,为崇祀海神妈祖而建。
  天后庙坐落于蛇口小南山麓,依山傍海。该庙始建于宋末,具有相当规模,明清两朝曾多次修葺,成为当时沿海最重要的一座天后庙宇。明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率船队远下西洋,赤湾天后宫就是其重要一站。据明天顺八年(1464年)翰林院学士判广州府事黄谏撰《新建赤湾天后庙后殿记》中记载:“三保太监郑和奉明成祖朱棣之命,率领舟师,远下西洋,船队行至珠江口南山附近遇险,请祷天后。天后显灵,救助郑和,郑和归朝,复命奏上,奉旨遣副帅张源整修赤湾天后庙。”赤湾妈祖庙成为沿海地区最大的妈祖庙。《宝安县志》记载:至民国年间,赤湾天后庙已有屋大小100间,计有山门、牌楼、月池、石桥、钟楼、鼓楼、前殿、正殿、后殿、偏殿、厢房、长廊、碑亭、角亭等建筑20余处,加上附属建筑、庙产及祀田,占地900亩,成为当时广东著名的大庙。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的妈祖诞辰,大量本地沿海居民以及港澳台的信众都来到这里焚香祈福,祈求妈祖娘娘的护佑。
  1995年蛇口赤湾的天后庙修葺一新并对外开放。1997年,南山天后博物馆成立,成为深圳市八大博物馆之一。
  林则徐守卫蛇口
  在蛇口半岛的鹰嘴山、“临海山梁扼三面之险”的要地上,一座古炮台挺立山头雄视伶仃洋。赤湾左炮台始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当时的福建提督杨琳调任广东巡抚,他发现蛇口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便沿海修建炮台、驻防地等军事设施126处,其中炮台26处。蛇口赤湾原有左、右炮台,分东、西两面钳制赤湾港,现在仅有左炮台保存完好。炮台全高约3米,北面是炮台城的入口,城内有东西两厢,仍遗留两座房屋地基,是当年驻防士兵的营房。炮台靠山面海,可以直视洋面。鸦片战争时,林则徐布防蛇口,曾重修赤湾炮台。站在炮台之上,整个赤湾半岛尽收眼底,地理位置极佳,当年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在伶仃洋上击败英军,左、右炮台功不可没。
  林则徐(1785~1850年),字元抚,福建侯官(今福州)人。道光十八年(1838年)受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的民族英雄。1985年,为纪念禁烟英雄林则徐,在左炮台的北面竖立起一座林则徐全身铜像,铜像高3.2米,重1.8吨,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林则徐铜像。“他”手持单筒望远镜,目光凝视着波涛滚滚的洋面,似乎在时刻守卫着祖国的每一寸领土。
  南海之滨,这个与香港隔海相望的昔日荒滩和偷渡者经常光顾的地方,已经崛起成为现代化港口工业区和物流区。如今,从蛇口去往香港、澳门都已开通了固定班次的轮渡,也有跨海大桥直达,今天的蛇口充满着现代的气息。
其他文献
随着旅游业规范化发展,旅游企业对人才需求增多,而旅游管理高校毕业生留在旅游企业的不多,根本原因在于人才的培养与需求不匹配。本文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现状出发,提出了
一在宜昌三游洞石壁间,一副刻联格外醒目:一洞凌虚佛自在万方多难我重来刻联附有刻跋:“庚戌季春,时严亲知重庆府事,权嘉定,邀假之省部令,兼查省盐政,道经斯洞,游览聘怀。乙
李鹏近日在湖北省宜昌市考察三峡工程建设时强调,要以改革的精神推进三峡工程建设,以现代化管理模式探索我国水利水电发展的道路,要以对全国人民的责任感和建好天下第一大坝
Δ上海水务“十五计划”据青年报记者赵昌披露 ,上海水务部门借“世界水日”之际 ,公布了“十五”计划 ,对上海的水系管理提出了“安全、资源、环境”三位一体的思想。“十五
4月 2 0日 ,云南文山州马鹿塘水电站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在昆明顺利通过审查。与会专家认真听取了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对工程设计的详细汇报 ,经充分讨论后 ,一致认为该可
苏梅岛是泰国第三大岛,也是泰国著名的观光胜地之一,与旅游业发展已较成熟的普吉相比,苏梅岛保留了更多自然淳朴的气息。这里12月平均气温在24℃至29℃之间,温暖舒适又安静怡
本文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背景,应用SWOT方法分析通渭县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得出其适宜重点发展书画采风游模式、现代商务休闲度假游模式、爱国教育基地游模式和特色民俗风情旅游模式。以期能为通渭县农村换貌、农民增收、农业发展提供重要新渠道。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居民收入水平提高、闲暇时间增多及对环境和传统文化意识的增强,乡村旅游发展势头强劲,2014年我国乡村旅游的游客数量达12×108人次,占全部
王家大院,又称山海关民俗博物馆,它座落于雄伟的“天下第一关”西侧,位于山海关东三条胡同,被誉为万里长城起点的第一家。王家大院始建于明末清初,总占地面积十余亩,建筑面积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部,幅员辽阔,地形、气候复杂。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区,降雨量在时空上上分布不均,年际、年内差异较大;东南沿海地区还受热带气旋的影响。地势西高东低,
今天,“丝绸之路”复兴计划正在进行,于中,我们感受到一种跨文化合作的意义:超越狭隘的家园,诠释更广阔的“家”的概念。  属于“大家”的丝绸之路  千百年来,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各国人民共同谱写出友好篇章。历史证明,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  在哈萨克斯坦,丝绸之路上的古城阿拉木图有一条冼星海大道,人们传诵着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