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研究》2019年度优秀论文获奖名单

来源 :国际金融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arlpi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以来,《国际金融研究》编辑部开展了年度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以进一步提升《国际金融研究》影响力,鼓励学术研究,激发作者积极性,增强作者荣誉感。
其他文献
家庭金融脆弱性影响着居民家庭的金融福利。本文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 2014)数据,全面考察了债务杠杆、金融素养对家庭金融脆弱性的影响,并着重检验了金融素养在缓解债务杠杆对家庭金融脆弱性不利影响中的作用。研究发现:家庭债务杠杆率的上升增加了家庭金融脆弱性,但是较高的金融素养能够显著缓解债务杠杆率对家庭金融脆弱性的负面影响,进而降低家庭发生金融脆弱的概率。进一步地,金融素养对于正规债务杠杆率对家庭金融脆弱性的缓释效应更大,在数字金融业态较为发达的地区,金融素养发挥这种缓释器效应的效果更为明显。本文为
传导链条畅通是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基本保障。本文运用日本91家区域性商业银行财务数据构建广义矩估计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发现,日本非常规货币政策虽有助于增加银行贷款,但效果非常有限,即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阻塞。究其原因,除超低利率催生抵消机制外,人口老龄化引发信贷需求萎缩也难辞其咎,即人口年龄结构与银行贷款间存在倒U型关系,意味着以降低利率、扩大基础货币供给为特征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可能会失去作用基础。本文借助反证法剖析解释日本信贷增速失衡的"贷款供给收缩观""周期性需求波动观"和"衰退后遗症观"
基于金融体系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视角,本文深入分析金融发展影响全球价值链(GVC)分工地位的作用机理,提出研究假设,采用全球42个经济体2000—2014年的经验数据,实证检验金融发展对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以及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偏离的调节作用,并探讨了直接金融发展和间接金融发展的作用差异。研究发现,金融发展显著提升一国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但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投资需求的偏离会降低金融发展的提升效应,这说明金融发展对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作用依赖于其与科技创新的协同程度;金融发展对GVC地位低的国家具有较
金融科技快速发展并重塑商业银行的竞争格局,给中国银行业带来重大挑战。本文使用DEA-Malmquist模型测算我国145家商业银行2013—2018年的全要素生产率,构建金融科技发展指数,通过静态面板和动态面板广义矩估计(GMM)研究金融科技对我国银行业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科技通过金融创新、技术溢出和市场竞争驱动商业银行战略转型显著提升了商业银行的效率。金融科技对银行效率的影响促进作用呈现异质性:金融科技对股份制银行和位于东部地区银行的全要素生产率影响更显著;具有与金融科技结合程度深、业务创新能力强
本文在Menkhoff et al.(2012)研究的基础上,以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的货币为样本,考察了外汇市场波动性风险的长期及短期成分对套息交易超额收益的差异定价能力。研究发现,低利率货币组合的超额收益对波动性风险的长期成分具有显著为正的敏感度,高利率货币组合则具有显著为负的敏感度。波动性风险的长期成分具有显著为负的风险价格,波动性风险的短期成分对货币组合的超额收益不具有解释力。根据波动性风险的定价结果,本文进一步设计了能产生显著超额收益且风险较低的组合交易策略。
本文梳理了"不可能三角"的理论发展脉络及政策实践成果,并对近期提出的"不可能三角"和"不可能二元"之争展开了实证研究和理论基础的讨论。现有的实证研究中,受指标和样本选取等因素的影响,"不可能三角"是否退化为"不可能二元"仍没有定论,但"不可能三角"至少对发展中国家依然有效。理论上解释"不可能二元"形成的机制包括长期利率机制、金融周期机制、跨国银行机制、风险溢价机制和外币信贷机制等。在此基础上,本文讨论了新形势下资本账户管制、汇率制度选择等问题。
本文以2007—2018年A股上市公司月度数据为研究样本,探究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上市公司股票流动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出于代理问题和控制权转移风险的担忧,外部投资者普遍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视为一种负面信号,并据此调整交易行为,最终导致上市公司的股票流动性降低,金融风险加剧。而不同的股权结构会对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后的股票流动性产生异质性影响。上述结论在控制内生性问题后依然稳健。本研究揭示了外部投资者对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行为的反应,为监管部门合理规范股权质押行为,提高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提供了经验证据。
本文基于2006—2018年商业银行年度面板数据,重点研究非标债权业务对银行盈利能力、风险承担和稳健经营的影响。研究发现,非标债权资产占比与银行ROA显著正相关,与资本充足率及Z值显著负相关,说明从事非标债权业务虽提高了银行的盈利能力,但使得其风险承担上升,总体上不利于银行稳健经营。此外,通过规模和时间细分发现,非标债权业务对银行盈利能力、风险承担及稳健性影响存在组间差异。为了解决非标债权业务内生性问题,本文采用同类型银行平均非标债权资产占比作为工具变量的两阶段最小二乘,进一步证实了相关结论。
“中国金融教育论坛”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财经教育分会新时代金融学科建设委员会(原金融学专业协作组)(简称“委员会”)于2010年创立的高校金融教育教学交流平台。白创立以来,“委员会”先后在乌鲁木齐、昆明、北京、大连、广州、南昌、上海和蚌埠成功举办八届论坛,参与单位包括全国60多所高等院校的金融学专业培养单位。“委员会”于2013年正式创办《中国金融教育论坛文集》(年刊),先后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