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玉文化的“女性化”艺术特征

来源 :美与时代(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ys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艺术学角度而言,性别研究已经逐步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目前在电影、美术、博物馆等方面都逐步展开了诸多研究.因而在文学视域中,亦可尝试选择以诗词为文本,结合艺术学中的性别研究做出深入讨论.文章选择以诗词(宋词)中的玉文化为研究对象,同时借助美术考古的方法,以宋代玉器图像史料为佐证,通过“装饰性”“向内性”“身体性”三个角度展开论述,试图从视觉层面、空间层面、感知层面强化宋代玉文化的“女性化”艺术特征.
其他文献
中国戏曲艺术早在金元时期已经走向成熟,豫剧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的一大剧种,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特别是青年群体.在现代化快速发展、娱乐形式多样化、中西方交融的进程中,要在继承中发展创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向世界展示中国风采,传播中国声音.
“讲歌”作为瑶族民间歌曲的一个特殊歌种,因其旋律性不强及低吟性话语特点而少被关注.瑶族讲歌的内容共同点是讲述族群历史,但在不同支系中的应用场景及功能有所不同,如过山瑶、平地瑶一般在仪式(如还盘王愿)叙说族群源流及迁移历史;白裤瑶则常常运用于男女之间的细声说爱中,故名“细话歌”,且目前细话歌出现流行化现象.本文将瑶族讲歌作为一个富含文化意义的研究对象,收集、整理不同支系的讲歌加以研究,这对瑶族民间歌曲的挖掘和呈现有积极意义.
《流民图》是明代画家周臣于1516年创作的人物画,用写实的手法描绘明朝正德年间政治腐败、朝政荒废导致难民流亡、民生凋敝的悲惨景象,是中国古代人物绘画史上少有的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的绘画作品.通过分析《流民图》创作动机、作品内容、表现形式、后世影响,揭示其艺术价值及历史价值,并认识画家以悲悯情怀作画时所流露出的现实主义精神.
炕围画是在炕体及四周墙面所描绘的一系列装饰感强烈的绘画,是晋北一种特殊的民间艺术.文章论述了晋北炕围画的兴起与发展、内容与形式,并从构图形式、内容题材和色彩特征三个方面阐述了炕围画的艺术特征.通过对炕围画艺术特征的研究,能够进一步了解特定历史时期下,晋北地区的民间文化.
《后印象派画家》是20世纪英国最著名的形式主义美学家罗杰·弗莱所撰写的批评性文章,主要以论述后印象派与印象派之间的风格联系与艺术划分为出发点,为后印象派画家进行辩护,并以此肯定后印象派在西方美学史上的艺术地位与价值.文章极其推崇塞尚在形式方面的探索,并提出后印象派画家高更、凡·高等人的画风同样受到了塞尚影响的观点.针对这一观点,通过对凡·高与塞尚在当时的社会评价、二者关系、绘画风格三个方面进行对比研究,试论述塞尚对凡·高的创作是否存在影响,并反驳罗杰·弗莱对于“塞尚影响力”的观点.
郭熙是北宋著名山水画家.治平年间,郭熙和当朝名臣文彦博、邵亢、吴充、张坚父等都有密切交往,有大量文人士大夫对郭熙的绘画进行题咏,他已经进入北宋上层官僚的视线,艺术创作更加活跃.郭熙经历了嘉祐和治平年间漫长的涵养、积蓄阶段,逐步由名公钜卿褒扬推誉,得神宗宠信.在神宗在位的18年里,他成为当世首屈一指的一流画师,并达到了艺术生涯的巅峰.
20世纪美国画家安德鲁·怀斯采用细腻的绘画语言创作了众多坦培拉作品,描绘缅因州及查兹福特庄园的风土人情,以其静谧、怀旧的本土现实主义风格呈现一系列令人震撼的战后题材作品,广受关注,并启发了后来的超级写实主义,是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怀斯对画面构图的独特酝酿使其写实绘画包含了隐喻的情感,那些清晰的边界宛如将时间定格一般,让人感受到了静谧中的深度思考.
1984年孙道临导演的电影《雷雨》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改编话剧《雷雨》较为成功的范例.人们常常通过比较二者的不同来对电影《雷雨》进行评价.此部电影中改编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情节的改编、人物形象的塑造(包括语言、动作)、镜头的设置、音乐等方面.通过这些电影本身具有的优势和导演刻意为之的改编使电影《雷雨》焕发出和剧本不一样的魅力.但是在改编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包括人物形象塑造的不均衡、人物描写的诗化语言没有表现出来等.
以大自然为反映和表现对象的自然题材舞蹈,能够体现出创作主体对天人关系的认知和理解.在对待天人关系的问题上,中西方传统的哲学思维与审美观念存在着“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的重要区别.以此为导向,中西方的自然题材舞蹈也相应地表现出了鲜明的差异性,具体呈现于创作理念、主题思想与艺术风格、动作体系方面.从天人关系这个层面来考察中西方自然题材舞蹈的差异,为自然题材舞蹈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同时也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义上,揭示出了自然题材舞蹈所具有的重要社会意义.
曹乃谦的小说《到黑夜想你没办法》采用独特的笔致、原生态的语言,为我们呈现出20世纪70年代雁北农民真实且残酷的生存状态,他们在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压迫下艰难又顽强地生存着.曹乃谦对雁北地区的本土建构既是雁北农民的生存写真,也是千千万万个劳苦大众的生存写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