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花针期耐荫性综合评价及鉴定指标筛选

来源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27-Au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防止辽宁省风沙区花生连作造成的土壤风蚀沙化,常采用玉米等高秆作物与花生带状间作,这势必导致高位作物玉米等遮挡下位作物花生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筛选并培育耐荫花生品种可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以国内多地选育的和从国外引进的共45个花生品种为试材,在开花下针期进行遮荫处理,研究遮荫对不同花生品种形态特征、叶片持绿性和产量性状的影响,采用多元统计方法对花生品种进行耐荫性评价和鉴定指标筛选.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花生品种受遮荫后,主茎高上升(耐荫系数STC>1),而侧枝长、分枝数、主茎节数、SPAD值、单株荚果数、单株生产力、百果重、百仁重和荚果产量则有不同程度下降(STC<1),其中遮荫对花生的分枝数、百果重、单株荚果数、单株生产力和荚果产量有较大的影响,而对百仁重和SPAD值的影响较小,且各指标间均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通过主成分分析,将10个单项指标转换为4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代表了全部数据66.08%的信息量;利用隶属函数法计算综合耐荫评价值(D),并对其进行系统聚类,将45个花生品种按照耐荫性强弱分为强耐荫、中耐荫、较弱耐荫和弱耐荫4大类,其中,粤油85、潍花9819的D值最大,分别为0.719和0.686,属于强耐荫品种,而潍花6号、农花5号的D值最小,分别为0.276和0.142,属于弱耐荫品种;通过逐步回归建立了花生耐荫性评价数学模型,并筛选出主茎高、侧枝长、分枝数、主茎节数、SPAD值、单株荚果数、单株生产力、百果重、百仁重和荚果产量共10个性状可作为花生耐荫性鉴定指标.
其他文献
概述了茶文化,阐述了茶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讨了茶文化中思政功能的传承路径.
总结了目前现有的淡水珠蚌养殖中所使用的抗菌手段,重点讨论抗菌珠核的应用与发展,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一种新型的抗菌珠核制备技术.
阐述了低嘌呤啤酒发酵过程中降低嘌呤含量的方法,以期为低嘌呤啤酒的进一步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阐述了农机购置补贴在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了保障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的措施.
就饼干的功能食品原料、功能性饼干种类以及市场前景进行了综述,为功能性饼干的研究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结合实际案例,针对螺旋锥齿轮的装配调整方法和印迹变化规律进行了摸索和分析,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调整方法.
红花草莓是一种可食用的观赏花卉,花色是红花草莓最主要的观赏性状.miRNAs作为重要的转录后调节因子,在植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红花草莓中尚未见报道.通过对红花草莓品种四季红不同发育进程的花蕾进行miRNA和降解组测序,利用趋势分析,筛选到与花色调控相关的差异FamiR156a及其差异靶基因FaSPL13A,对其进行克隆、过表达载体的构建、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表达分析.结果表明:FamiR156a前体序列为104 bp,靶基因FaSPL13A编码区序列为1236 bp,并对获得的序列分别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
东北杏(Armeniaca mandshurica)是东北地区极具经济开发前景的树种,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社会价值,应用SSR分子标记技术,采用101对扩增条带清晰、多态性高的引物,对61份东北杏野生种质进行PCR扩增,以分析东北杏的遗传多样性,并采用引物组合法构建东北杏的SSR指纹图谱,旨在为东北杏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保育研究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01个位点的平均观测等位基因(Na)和有效等位基因所占比值分别为9.6436和55.13%;平均观测杂合度(Ho)和平均期望杂合度(He)
由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引起的松树萎蔫病(pine wilt disease,PWD)严重危害松属植物,给我国林业资源造成巨大损失.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对松材线虫有抑制作用.通过对松材线虫处理的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T203菌株转录组分析,为棘孢木霉的分子抗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也为松材线虫的生物防治提供新的思路.以松材线虫悬浮液与无菌水处理的棘孢木霉T203菌丝为样本,利用RNA-Seq技术分
玉米瘤黑粉病是我国玉米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明确抗、感瘤黑粉病玉米自交系苗期感染瘤黑粉菌后的组织细胞、可溶性糖及保护性酶差异,是深入解析瘤黑粉病发生规律的基础和前提.以感病玉米自交系掖478和抗病自交系齐319为材料,播种后25d对幼苗进行人工接种瘤黑粉菌FB1×FB2,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体视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接菌0,2,4,8,12d的叶片组织细胞结构差异.结果表明:掖478接菌后,菌丝快速增殖,通过叶肉细胞逐渐向维管束鞘细胞侵染,致使维管束鞘细胞叶绿体肿胀,淀粉粒增多,花环结构被破坏,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