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交通电子政务建设

来源 :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交通行业也形成了以电子政务为龙头带动整个行业信息化的发展格局。本文阐述了交通电子政务的现状,针对性的解决了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进行交通电子政务安全平台建设。
  关键字:交通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安全平台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并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在国家信息化体系建设中,政府信息化是整个信息化的关键,电子政务作为实现政府信息化的手段和途径,不仅是信息化的核心内容,也是信息社会的主要构成部分。近年来,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普遍都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推进信息化,增强政府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1.交通电子政务的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交通电子政务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包括:
  1.1 交通信息资源整合程度不高
  从全区交通系统来看,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薄弱,仍然存在网络不能互联互通、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形成信息孤岛、重复建设、信息安全隐患、技术力量薄弱等问题。各级交通行政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大量的业务应用系统和数据库,积累了大量交通信息资源,但是这些信息资源结构各异、存储分散,并由不同的单位负责管理,从而造成了资源的分割,使得资源无法共享。近年来,部分省厅积极探索交通信息资源整合,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从全国范围来说,交通信息资源整合程度不高,共享程度不够。目前,仅有1/3的省厅通过数据库接口、电子邮件或光盘实现与交通部的数据交换与共享。
  1.2 行业层面的应用系统开发缓慢,建设资金受限
  各地交通管理部门都开发了路政管理系统、运政管理系统、港航运政管理系统、养路费征收管理系统、公路建设项目管理系统等。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协调,全国性的行业层面应用系统开发缓慢。电子政务建设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高投入的系统工程,由于经费还没纳入基础设施建设中,因此经费渠道不畅,投入资金有限,直接影响了交通电子政务建设的步伐。
  1.3 公共服务能力有待加强
  目前,在交通行业建立的政务系统、政府网站中普遍存在着重视政府和企业而轻视公众,重视政务信息公开而轻视在线办事和公众参与的现象,各部门对电子政务的认识及对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性、趋势性、需求认识不到位,工作人员的信息化应用技能不高。在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2007)中对交通部政府网站所做的用户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社会公众对政府网站的满意度和认知度与我们的想象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在线办事与信息服务水平与公众的期望值差距非常大。
  2. 如何解决交通电子政务建设面临的问题
  2.1 建立行业基础数据库
  交通系统门类多、领域宽、战线长、专业性强、服务面广的特点造成了信息"部门化、分散化、孤岛化"现象严重。因此要根据交通行业特点,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整合行业资源,建成一批交通基础资源数据库群,包括公路数据库、道路运输数据库、规费征稽数据库、港航海事数据库、政策法规数据库、标准规范数据库、财务审计数据库、科技项目数据库、综合统计数据库、重点工程项目数据库、人事劳动数据库、车辆数据库、交通地理信息库、交通企事业单位数据库、档案数据库等,以实现资源的公开与共享,提高交通行业的社会化服务能力;同时要统筹规划行业信息资源,建立共享机制,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效益。
  2.2 加大财政预算,整合行业应用系统,实行综合管理
  针对电子政务高投入特点,加大财政预算对电子政务建设的支持力度,应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加重对业务应用系统开发的投资,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建立和完善适应电子政务发展的融资体系,进一步拓宽电子政务建设融资渠道,发展多种融资方式。
  现代化"大交通"体系,对行业应用系统整合和综合管理的要求越来越迫切。部党组针对信息化工作提出"建立一套以交通部为龙头的,实用、及时、灵敏的行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要求。交通部组织实施的信息化一期、二期工程,建成了行业信息专网和交通数据交换平台,打通了部、省两级行业信息网络,从而构建了覆盖全行业主要交通管理部门、大型交通企事业单位以及重要公路和港口的"信息高速公路网"。下一步主要工作任务是,各地充分利用建成的行业信息专网和数据交换平台,逐步整合业务系统,推进部门间的业务协同,实现部、省间的信息交换与共享,让专网"活"起来,数据在里面"跑"起来。
  2.3 以公众需求为导向,完善出行服务系统,提高公众服务水平
  以公众需求为导向是电子政务的宗旨。发达国家进行电子政务建设时,均将方便群众、满足群众多样化的需求放在首位。交通电子政务建设应重视公众服务,以政务公开、网上办事、出行服务为核心,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推进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公路、水路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是政府服务职能的最直接体现。应积极整合实时路况、道路施工、公路气象、交通控制、道路客运班线、班次、换乘、旅游等各类公路交通信息资源,建立公路出行信息服务系统,以互联网、呼叫中心、图文电视、调频广播、手机短信、公共屏幕等手段为公众提供全方位、综合性的出行信息服务。应积极整合实时航道情况、施工情况、水文气象、航道、船闸控制、水上客运班次、班线、换乘、旅游等水路交通信息资源,建立水路出行信息服务系统,以便捷、经济的手段为水路运输企业和出行旅客提供出行信息服务。
  2.4 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及安全措施
  通过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人员培训等方面来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体制,明确交通电子政务的行政管理职能、行业指导职能、技术把关职能,强化电子政务的安全管理,有效指导和监督各部门的网络信息活动,防止各种污染信息、垃圾信息在网上传播,保证合法用户对信息资源的正常使用,促进信息资源共享。
  根据交通电子政务服务对象的不同,合理划分网络安全域,针对各安全域的应用采用针对性的安全措施及策略。①公众服务网,面向政务公开、公众出行、公众交流系统,如交通网站群,出行服务系统等;②办公网,面向交通系统的行政管理,如办公自动化系统;③专网,面向交通各行业协同办公、统一调度,如视频会议系统、视频监控系统;④业务网,面向交通各行业的业务系统,以各业务单位为核心,覆盖各管辖机构。如:公路、运输、港航、高管的业务系统。⑤网络数据交换中心,面向资源整合,提供各网络安全域之间的网络及数据的安全交换。网络数据交换中心采用防火墙、负载均衡、流量控制、入侵保护、Web应用防火墙等网络安全措施连接互联网、及其他政府部门和企业。
  结语
  交通电子政务发展研究是一门跨学科、涉及范围广泛的工作。本文虽然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但是理论观点有还待进一步深入。目前我国交通电子政务系统的建立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但是对它的研究和深入还有大量的工作,这正是以后笔者要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林达铭.交通部电子政务的建设与发展[J].办公自动化杂志.
  [2]王辉,张丽.以电子政务为核心,加快交通信息化建设[J].电子政务,2008.
  [3]李卓君,哈斯达来 ,李冬梅.内蒙古交通电子政务实施研究[J].内蒙古公路与运输,2007(02).
  [4]张红星.构建政府多部门联动和数据共享机制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2008 (12).
  [5]周文卫,朱严,杨海燕. 交通电子政务安全管理平台方案探讨[J].交通信息与安全,2009(06).
  作者简介:寇照(1986-),女,汉族,山西永济人,长安大学经管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方向:交通运输行政;陈敏(1987-),女,汉族,山西运城人,长安大学经管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方向:交通运输行政。
其他文献
一、长三角地区经济整体运行状况良好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国民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0万亿元大关,达到201440亿元,增长10.5%。长三角地区上海、浙
《财务与会计》编辑部 当您翻开本期刊物的时候,千禧年的朝霞也许正冉冉升起。面对您对千禧征程的满怀期待,我拿什么奉献给您──21年来与《财务与会计》风雨同舟的读者、作者朋
自治区财政厅于5月5日和6月11日分别在南宁和北海召开全区会计管理工作会议。会议内容是传达贯彻财政部4月份召开的全国会计管理工作会议精神,总结我区1998年会计管理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
对5 mm厚的2219高强铝合金进行了搅拌摩擦焊单道对接焊,通过拉伸试验观察断口处的显微组织,研究了焊接接头的断裂部位特征。结果表明,接头的断裂部位在焊核与母材的边界或热
高丽(918~1392年)青瓷是朝鲜半岛制瓷手工业的代表[1],其产品的向外流布,西至波斯湾的巴林[2],北抵漠北的蒙古(哈喇和林城址)[3],东北达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南乌苏里斯克城址)[
对近年引种和选育的15个南方型杨树优良无性系进行栽培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其中14个引选品种3a生单株材积超过对照品种Ⅰ-69杨10%以上,证明在武汉地区适合生长。而其中的珍珠杨(南
眼下,为了加强财务管理,杜绝开支漏洞,各级都把财政开支“一支笔”提得很响。无疑这样会给财务管理工作带来很大好处。但是,也有一些副作用。一是“一支笔”容易产生唯我独
世界第二十五界客属恳亲大会在三明举行,作为客家祖地的宁化石壁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热闹。石壁是客家人公认的祖地。越来越多的资料证明,现在遍布世界各地的客家人中,有两百
切实加强和改进中央国家机关党的建设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认真研究中央国家机关党建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按照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站在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精神要求,几年来,石家庄市切实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经过全市有关单位的共同努力,目前,已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