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诺瑞韦Ⅲ期临床试验(MANASA研究):利托那韦强化的丹诺瑞韦(DNVr)联合聚乙二醇化干扰素和利巴韦林治疗中国基因1型初治非肝硬化慢性丙型肝炎患者,SVR12达97%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及目的:中国丙肝患者以基因1型比重最大,约占近60%。丹诺瑞韦为多基因型第二代蛋白酶抑制剂,与第一代蛋白酶抑制剂相比,在疗效、耐药屏障、安全性方面更具优势。丹诺瑞韦(Danoprevir,DNV)联合聚乙二醇化干扰素和利巴韦林(PR)的治疗方案在全球(包括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亚洲、欧美)已经开展了共计37个临床试验,入组超过2600例丙肝受试者。在中国大陆开展的II期临床试验(MAKALU研究)获得96%的SVR12,且受试者普遍耐受性良好。本临床试验(MANASA研究)为在中国大陆开展的多中心、开放的单臂III期临床研究,共入组141例初治的非肝硬化、基因1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确证利托那韦强化的丹诺瑞韦(DNVr)联合聚乙二醇化干扰素和利巴韦林治疗基因1型非肝硬化初治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3家研究中心的受试者均接受DNVr(100 mg/100 mg,每日2次)+PEG-IFNα(腹部或大腿皮下注射,每周1次,每次180μg或135μg)+RBV(500 mg或600 mg,体重<75 kg或≥75 kg,每日2次)的治疗方案,疗程12周,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主要疗效评价指标为治疗结束后随访12周后达到持续病毒学应答(病毒载量<15IU/m L)的受试者比率(SVR12)。结果:本研究共入组141例受试者,其中138例为基因1b型(97.9%,138/141),3例为基因1a型(2.1%,3/141),72例为男性受试者(51.1%,72/141);123例受试者IL28B基因为CC型(87.2%,123/141);除1例受试者因车祸导致重度颅脑损伤退出本研究,其余140例受试者完成12周治疗和12周停药后随访,97%(136/140)的受试者获得SVR12,且没有受试者因不良事件退出研究。治疗期间无受试者出现病毒学突破,治疗结束后随访期间仅4例(3%,4/140)出现复发。5位受试者(3.5%,5/141)发生了6例严重不良事件(SAE),分别是重度颅脑损伤,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结核活动,后循环缺血,心律失常,右拇指纤维瘤,研究者判断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与试验用药物可能有关,其余SAE均与研究治疗无关。研究治疗期间没有发生与肝功能相关的3级和4级实验室检查值异常。结论:丹诺瑞韦联合PR三联方案12周治疗中国基因1型初治非肝硬化慢丙肝患者,获得主要疗效终点SVR12比率为97%,且安全性及耐受性良好。
其他文献
就闪烁体核探测器故障诊断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小波包变换和支持向量机的核探测器故障诊断方法。该方法先用matlab仿真得到闪烁体探测器的正常核信号和不同类型的故障核信号;然
提出了一种评定网格分布孔组位置度误差的新方法.对孔组几何图框固定、旋转、平移以及既平移又旋转等情况分别进行了讨论.用最小二乘法和最优化方法编制了相应的计算机评定程
采用伪邻近点法,对薄膜磁致伸缩系数测试试验中得到的不同性质的测试数据分别进行处理,发现它们具有确定性的特征,从而可得测试中异常状态基本由系统本身引起,这样通过调节及改进
磷矿渣掺入混凝土后,混凝土热峰值减小,后期强度增加,混凝土极限拉伸值增大,有利于减少混凝土温度裂缝,保证混凝土耐久性;同时可充分利用外加剂的特殊性能延长混凝土初、终凝
通过全面分析各种信息保护的主流技术,可以看出,对于大型信息化金融企业来说,需要以管理视角为导向,根据组织的管理文化、职责分工、流程要求、客户端规模等制定各种信息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