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聚肌胞(polyinosinic-polycytidylic acid,polyI:C)是由聚肌苷酸和聚胞苷酸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形成的双链RNA,是一种高效干扰素诱导剂,1957年Isaacs和Lindenmann在用鸡胚研究流感病毒干扰现象时发现了干扰素(Interferon,IFN),其后人们迅速地对干扰素的性质、诱生原理以及与其相关的细胞因子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许多学者就开始对干扰素的有效诱导剂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其中polyI:C是由polyI链中的次黄嘌呤残基与polyC链中的胞嘧啶残基配对形成的双螺旋结构,其诱导干扰素效果最为显著。而且,由于polyI:C有非常类似病毒的dsRNA结构,使许多研究者对polyI:C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报道称聚肌胞苷酸可以通过激活IFIT3来抑制PRRSV在Marc-145细胞上的复制。但是对抗病毒免疫反应的影响还未见报道。材料与方法(1)毒株与实验动物:PRRSV Hn-3/06株(TCID50为)为本实验室分离并保存;PRRSV抗原、抗体均为阴性的20日龄健康大白仔猪购自郑州市郊区散养殖户。(2)主要试剂:Trizol裂解液、Reverse Transcriptase M-MLV、dNTP、Oligo(dt)、RRI、SYBR Premix Ex Taq等购自TaKaRa公司;Poly(I:C)购自Invivogen公司;RPMI 1640培养液购自索来宝有限公司;胎牛血清购自杭州四季青生物工程有限公司。(2)方法:用200个TCID50的PRRSV感染猪肺巨噬细胞(porcine alveolar macrophage,PAM),吸附1h后用100ng/mL的聚肌苷胞(poly(I:C))处理细胞,分别培养12、24、36、48 h后收集细胞及上清,同时设PRRSV感染对照组、poly(I:C)刺激对照组和健康细胞对照组,用实验室已经建立的Real-time qPCR方法对poly(I:C)刺激PRRSV感染组和PRRSV感染对照组中PRRSV复制水平及各组PAM细胞中IFN-α、TNF-αmRNA转录水平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与讨论PRRSV在感染PAM细胞后12-24b期间可促进PAM细胞IFN-αmRNA的转录,36-48h期间抑制PAM细胞IFN-αmRNA的转录;TNF-αmRNA转录水平在12h、48h后略微升高,在24、36h后均略微下降。Poly(I:C)处理PAM细胞后IFN-αTNF-αmRNA转录水平均上调。Poly(I:C)+PRRSV组IFN-αmRNA的转录水平与PRRSV组相比在12-36h均显著升高,在48h后则显著下调。Poly(I:C)+PRRSV组TNF-αmRNA转录水平与PRRSV组相比,12-36h后均升高,在12h升高较显著,48h后则显著下调。结论 PRRSV感染PAM细胞经Poly(I:C)刺激后IFN-α、TNF-αmRNA转录水平在12-36h后显著升高,从而抑制了PRRSV在PAM细胞内的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