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技战术是乒乓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核心构件,对运动员的技战术分析就成为教练员和科研人员的重中之重。随着乒乓球技战术的发展、规则改革和科技的进步,学者们提出众多较为实用的乒乓球技战术分析方法。这些方法的提出和应用为我国乒乓球的发展和成为乒乓强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这些方法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基于此,对我国乒乓球技战术分析方法进行综述,为乒乓球技战术分析的科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促进乒乓球运动的科学化。研究方法:运用系统性文献回顾和内容分析法,以定量分析流程为框架,并以此为主要脉络形成综述。研究结果:1.数据采集方法。乒乓球技术指标:乒乓球比赛的基础观察指标一般分为技术(手段)、位置、站位、线路和落点。对乒乓球技战术中关于击球的位置、站位、线路和落点认识差异不大,位置主要包含正手、反手、侧身;站位主要包含近台、中台和远台;线路则主要包含直线、斜线和中路;落点则主要包括短球、长球和半出台球。但对于击球的技术手段学者之间分类方式差异较大。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技术指标:发球、挑打、摆短、劈长、拧、正手拉球、反手拉球和侧身拉球。数据采集观察点:有研究者认为乒乓球每个回合最后一个比赛行为特征与得失分关联最紧密,所以数据采集只记录最后一拍的技术。也有研究者认为只对最后一拍进行统计,割裂了各板之间技战术的联系,不能全面的反映运动员的技战术表现。数据采集实现手段:数据采集所使用的工具决定了数据采集的效率和准确性。早期主要是通过纸笔统计来实现,该方法较为落后,效率低。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科研人员开始借助计算机的电子表格进行数据的收集,该数据收集方式也是现阶段较为普及的一种方式。现阶段采用数据采集和分析一体化软件较多,如Simi Scout视频分析软件、"乒乓球技战术数据采集系统"、"金杯采集系统"、"乒乓球技战术分析统计软件"和"乒乓军师"软件,这软件更简便、快速、省时省力。2.数据分析方法。(1)描述性分析。"多段指标评估法":描述性分析主要是指对已有的历史数据的基础上总结规律,发现问题。吴焕群等人提出乒乓球"三段指标评估法",李今亮、苏丕仁提出的"十项指标评估法",杨青,张辉等提出的"四段指标评估法",蒋津君提出的"双系五段评估法",赵喜迎提出六项战术指标评估法。对"三段"的扩展应用研究:吴飞对"经典三段法"进行了改进,使得双方相持段的球完全对应,黄文文提出丁宁个性化三段,张晓栋构建了动态三段评估法。肖丹丹构建了"双三段指标评估法"和"双打技战术八轮次三段法。"对"三段"的优化研究:张晓蓬对在"三段指标评估法"基础上,提出分段效果、环节效果、方位效果、发球效果等一系列技战术分析方法。李强在得分率和使用率基础上,提出了"贡献率",进而在贡献率的基础上又提出"技战术快速诊断公式"。张辉通过技术效益公式诠释了乒乓球中技战术得分率和使用率的关系。(2)相关性分析。预测性分析:张辉、虞丽娟、赵会群基于马尔科夫链的比赛分析思想与方法,确定对比赛胜负概率影响最大的战术和技术行为,并能在此基础上对今后比赛的获胜概率进行一些预测。杨青通过BP神经网络和多元回归建立的优秀男子乒乓球运动员技战术能力模型。吴飞使用逻辑回归,可以分析哪些技战术组合击球效果更好。指导性分析:赵养清利用AprioriAll序列模式挖掘算法,对其各个序列重要性排序,可以辅助决策。王杰引入粗糙集理论,构建乒乓球比赛技术决策表来计算各技术指标的重要性。孟宪明建立了基于蚁群算法的乒乓球技战术分类挖掘模型,对技战术组合的优势和劣势进行评价。胡斐构建了顺次序关联分析与逆次序关联分析模式算法,有效区分影响获胜的主要技战术组合。杨青在各段使用率和得分率基础上构建了"实力差评估法",可以分析双方运动员各环节发挥的差距。诊断性分析:赵喜迎应用TOPSIS法、熵值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计算各项技战术对得失分的影响程度,对乒乓球技战术进行综合评价。张嘉敏构建了基于击球实际效果的乒乓球技战术分析的方法(5级评分法),揭示各项技战术的使用特点和效果。研究结论:乒乓球技战术分析仍然以定量分析为主,观测指标的维度较为单一,缺少技术、落点、线路等的交叉分析,数据采集手段使用人工识别,效率较低,难以获得运动员技战术"大数据",未来高速摄像采集和机器学习是乒乓球技战术数据采集的重要突破口。数据分析方法方面,以"多段指标评估法"为主,使用技战术得分率和使用率等描述性指标来衡量运动员技战术特征,这类方法操作简便,但所反映的技战术信息有限。未来建立运动员个人技战术数据库和评估标准是发展新方向。以数学模拟和算法类的技战术分析较少,这类方法能够反映运动员技术与结果之间的内在关系,但较为抽象,教练员和运动员不容易看懂。如何将抽象的结果和运算过程以浅显易懂的方式传递给教练员是这类方法的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