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成本聚噻吩:非富勒烯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机遇与挑战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nian31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绝大多数高效聚合物光伏给体材料存在合成复杂、成本高昂等问题,难以满足有机太阳能电池(OSC)商业化应用的需求。聚噻吩及其衍生物是一类典型的低成本、易合成的有机半导体材料,但是,这类材料的HOMO能级通常较高,导致以聚噻吩为给体的OSC器件难以获得较高的开路电压(VOC),限制了其器件效率的进一步提升。2016年,侯剑辉等以酯基取代的聚噻吩PDCBT为给体制备OSC器件(ITIC为受体),其能量转换效率(PCE)突破了10%,VOC达到0.94 V。[1]有鉴于此,我们将氯原子引入PDCBT骨架中,合成聚合物PDCBT-Cl和PDCBT-2Cl(图1a),并研究氯取代对薄膜相态及器件性能的影响,其中PDCBT-Cl的器件效率达到~12%(ITIC-Th1为受体),是目前已报道的聚噻吩OSC器件的最高值[2]。为进一步揭示影响聚噻吩:非富勒烯受体共混体系性能的核心因素,我们分析了PDCBT-Cl与几种典型非富勒烯受体(ITIC、ITIC-Th1、IT4F、IDIC和Y6)的相容性,从共混热力学和成膜动力学两个方面系统研究了受体分子结构-相容性-薄膜相态-光伏器件性能的关系。[3]如图1b所示,PDCBT-Cl与ITIC-Th1具有适中的相容性,有利于共混薄膜内混合相中受体含量达到电子传输的渗透阈值附近,因此器件性能最佳;而PDCBT-Cl与Y6的相容性非常好,共混体系未发生相分离,保持均相,导致器件的PCE极低(~0.5%)。该研究为聚噻吩:非富勒烯有机光伏体系的材料匹配提供了有效指导。为实现商业化应用,聚噻吩给体材料仍然面临以下挑战:(1)器件效率与明星聚合物(如PBDB-T、PM6)仍然存在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研究相态调控方法;(2)除P3HT,聚噻吩材料的合成仍然依赖于Stille缩聚,因此需要发展环境友好的聚合方法,如直接芳基化聚合、Suzuki缩聚等;(3)基本物理性质的研究较为欠缺,如非富勒烯受体在聚噻吩材料中的扩散系数、共混薄膜的力学性质等。通过上述几方面的努力,在不久的将来聚噻吩给体材料定会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动OSC的商业化进程。
其他文献
<正>~~
期刊
选用辛基三甲氧基硅烷(OTMS),通过一步法制备了改性超细高岭土(FK)。以淀粉-壳聚糖(SCS)为基体,使用溶液插层法制备了超细高岭土-淀粉-壳聚糖复合薄膜(SCSFK)。经红外光谱仪
实现了一个基于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的永磁同步电动机的控制系统,对该控制系统进行了分析.重点研究了最大转矩电流比的方法,该方法在逆变器容量相同的情况下可大大提高系统动
人表皮生长因子是激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生长因子家族的典型成员,由人体的多个组织器官合成与分泌,通过结合受体激活一系列信号途径,调控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迁移等。近年来,
大数据的特点是对海量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存储,以让网络信息实现实时共享。然而信息传输便利的同时,个人信息安全也受到了挑战,如何从法律角度有效遏制个人信息网络侵权问题
用人导向是我党选拔任用干部的指导方针、基本条件和总体要求。随着历史方位的转变。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提出了富于时代特征的用人导向,尽管在一些特殊的历史阶段我们党的用人导
中国古代车辆是中国古代传统造物文化与工艺技艺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反映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文化、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通过分析现有文献对于中国古车的产生起源、形制结构、
目的探讨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和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对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的诊断、疗效判定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9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