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红色毛癣菌引起的甲癣较难治愈且易复发(或再感染)。要解决是复发还是再感染的问题,必须进行种内分型。本实验对42株不同来源的红色毛癣菌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进行种内分型。材料和方法:菌株来源:共42株临床分离株,其中包括大连的临床分离株22株,南京的临床分离株18株,北京的临床分离株2株。标准株由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菌种保存中心提供。方法:菌株活化,SDA液体培养基培养一周。DNA提取采用CTAB法。用EcoR I酶切基因组DNA,然后与以标准菌株为模板,以NS5 [5’AACTT AAAGG AATTG ACGGA AG3’]和ITS4[5’TCCTC CGCTT ATTGA TATGC3’]为引物制备的探针杂交。按Southern Blotting的标准流程得到杂交结果。结果:可发现南北方分离株的杂交带型有明显差别,南京的分离株均表现为3条带型,而大连的分离株大都表现为4条带型。其中南京分离株共有第三条带,约1.259Kb,大连分离株共有第一条带型和第四条带型,约13.182Kb和0.794Kb。大连分离株中有3株表现为多条带型。而北京的分离株均表现为3条带型,类似南京分离株。根据反应带型的不同可将红色毛癣菌分离株共分20型(A-T),其中A型共8株,约占19%。A、B、C三型共占临床分离株的42.8%。基因型与表型及发病部位无明显关联。讨论:此方法将42株红色毛癣菌分为20型,其中A-C~1型占了临床分离株的42.8%,说明在临床中广泛传播的只是一小部分红色毛癣菌,至于此部分致病菌广泛传播的原因,是由于逃避了免疫监视还是其致病性增强,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从实验结果还可以发现南方的红色毛癣菌带型与北方的红色毛癣菌带型有明显的差别,南方为3条带,北方多为4条带。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与环境选择因素有关,也可能与其它原因如基因漂移或染色体缺失等原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