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我们此前在北京地区的一项研究证明认知行为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效,然而疗效的影响因素尚不明确,故本研究拟探讨认知行为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符合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 S M-I V)中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共192例,随机分配到认知行为治疗组(CBT组,n=96)和支持性心理治疗组(ST组,n=96),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分别接受15次认知行为治疗和支持性心理治疗。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自知力评定量表(SAI)、非理性信念量表(IBS)和应对方式问卷(CSQ)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评定的时点为基线期、治疗结束和结束后随访60周末。以PANSS减分率>25%为临床有效的标准,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哪些变量能够预测疗效。结果 2 00例精神障碍患者中有1 67例完成了1 5次心理治疗以及60周随访,其中CBT组85例,ST组82例。两组有不同的预测变量。在CBT组中,病程长短(p=0.011,OR=0.990,95%-CI=0.982-0.998)和焦虑抑郁等一般精神病理症状(p=0.005,OR=1.213,95%CI=1.061-1.386)是随访60周产生临床疗效的预测因素;而在ST组中,性别(p=0.025,OR=0.319,95%CI=0.117-0.868)、住院次数(p=0.020,OR=0.704,95%-CI=0.525-0.945)和焦虑抑郁等一般精神病理症状(p=0.026,OR=1.117,95%CI=1.013-1.232)是随访60周产生临床疗效的预测因素。结论病程越短,焦虑抑郁等精神病理症状越明显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对认知行为治疗产生较好的远期临床疗效的预测因素;而女性,既往住院次数少和焦虑抑郁等精神病理症状明显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对支持性心理治疗产生较好的远期临床临床疗效的预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