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科技和全球化的发展,中国民间游戏正在逐步消失。童年儿时玩过的经典游戏——扔沙包、滚铁环、跳房子、编花篮等游戏几乎已经被种类丰富的室内游戏玩具和花样繁多电子游戏所替代。正如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在他的《童年的消逝中》提到:"我们的电子信息环境正在让儿童消逝",高楼单元层代替了从前的大街区,封闭的环境让儿童对这些经典的民间游戏感到陌生而淡漠。在全球化的进展下,消费时代中的奥运会和各类体育项目联赛的日渐成熟的商业模式发展影响着我国体育的各个领域,对中国传统体育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和影响。很多中国传统民间体育因为现代人的陌生、缺乏商业价值、规则繁琐而被人们逐渐放弃,这些传统民间体育所承载的民族文化也面临着被人们遗忘的威胁。中国民间角力游戏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诞生的母体,荷兰文化史学家赫伊津哈认为,游戏是文明的母体,文明在游戏中诞生,文明就是游戏,我们的民族文化通过游戏,以一种体育活动方式为载体,不断地被人们所传承和保留。中国传统民族精神——勇敢、勤劳、智慧、修身在民间角力游戏中随处可彰显。因此作者采用文献研读、观察、等研究方法,对中国民间角力类游戏进行整理和归纳。研究发现,中国民间游戏拥有传递传统知识、重温传统生活、留住文化记忆、促进文化交流等功能。其中角力游戏作为民间游戏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基本类型,具有广义与狭义双层含义。广义上,包含了"格斗、对抗、竞技"多层涵义,但是,角力游戏的核心是力量的对抗性,包括直接性的身体对抗、间接性的及物对抗和象征性的动(值)物对抗。角力游戏中,游戏者(人与人驾驭的动物)之间的力量对抗不仅仅是简单的机械运动,而且充满着复杂的运动技能和格斗技巧;狭义上,角力游戏也称角斗游戏,主要是指人依照规则,通过徒手相搏或利用器材进行搏斗直接战胜对方的游戏。角力游戏属于力量型游戏(对应于智慧型游戏),可以增强身体力量、灵敏素质,培养积极进取、机智勇敢的优良品质。角力游戏作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诞生的母体具有以下典型文化特征:1、对抗性、竞争性,典型代表的游戏有柯尔克孜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的马上角力、土家族、白族的摔抱腰、布依族的抵杠。2、富有观赏性、激情洋溢,典型代表的游戏有拔河、摔跤、赛龙舟。3、拥有文化传承性、民族仪式感,典型代表的游戏有傣族人民的泼水、蒙古族的博克。民间角力游戏作为一种特殊的中国民间体育表现方式在民间游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继承中起到不可小觑的作用。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现代化和城镇化使传统民间游戏正在逐渐消失,为传承民间游戏,留住民间记忆,作者结合中国民间角力游戏的特点,对中国各类民间角力游戏中所包含的民族文化特征进行研究,结合当下新媒体时代的特点,对中国民间角力游戏进行历史与文化、传播与教育、转换与经济价值的开发,使中国民间角力游戏在保留其自身特色下适当进行创新,融入商业发展模式和体育教学,使中国民间角力游戏所承载的中国民族文化得到重视并传承和发展。例如将撞拐、弹玻璃珠、赛威呼、挑木棍、老鹰捉小鸡一类的传统民间角力游戏引入到幼儿院和小学、社区中,以一种复原并且实践,体验式的方式重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在个体社会化理论中,角力游戏对良性道德倾向的建立起到积极的作用,将角力游戏引入到幼儿儿童教学中,能让幼儿儿童在运动情景中实现社会学习,尊重并掌握运动规则,学会团结合作,公平竞争互相帮助,养成良好的运动道德风尚;民间角力游戏作为一种文化资源,需要实现产业化才能转化为文化生产力,产生经济效益,积极开展角力游戏比赛,例如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少数民族体育竞赛体系的省、市民族运动会、壮族在每年三月三号的举办的民族体育节、并且部分项目还邀请了省外的代表队参加,如陀螺项目便邀请了湖北陀螺代表队、贵州以及水平最高的云南省代表队等、山东菏泽"国际牡丹花会"中的斗鸡、斗羊邀请赛等。从游戏到竞赛,这种转变是民间游戏发展、保持生命力的必要途径之一,赛龙舟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以竞赛的状态继续发展,这也为其他角力类游戏的开发提供了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