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Bhaskaran等(1978)首次报道Alternaria helianthi在离体培养和被侵染的病组织中可产生毒素;并进行了毒素的分离和提纯、毒素与致病性关系等方面的研究;Prasad用向日葵黑斑病菌产生的毒素进行了向日葵的抗病性检测。多项研究表明可从A.helianthi的培养滤液中共分离5种化合物,它们分别是:radicinin(根匍柄菌素),deoxyradicinin(脱氧根匍柄菌素),3-epideoxyradicinol(脱3-氧根匍柄菌醇),deoxyradicinol(脱氧根匍柄菌醇)和radicinol(根匍柄菌醇),这5种化合物在结构上也很相似;其中脱氧根匍柄菌素是毒素的主要成分,10μg的脱氧根匍柄菌素即可引起向日葵产生黑斑病的典型症状,偶尔也会出现黄色晕圈。Ravikumar等研究表明A.helianthi产生的毒素对花粉萌发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于莉等研究了国内向日葵黑斑病菌毒素产生的条件,进行了分离、提纯、生物测定和理化特性方面的研究,并系统研究了毒素对向日葵不同抗性品种超微结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影响。Chulze和Ostry等发现向日葵种子被A.alternata侵染后可产生链格孢菌毒素交链孢霉酚(alternariol,AOH)、交链孢霉酚单甲醚(alternariol monomethylEther,AME)、细偶氮酸(tenuazoni acid,TA),altenuene、altertoxinsⅠ,Ⅱ,Ⅲ和其他少量的有毒代谢产物;其中产生TA的最佳条件是温度25℃和水活度0.9;在储藏期的向日葵种子中经常检测到AOH、AME和TA,随储藏时间的增加,AOH和TA的含量减少,储藏中后期的向日葵种子样本中只检测到AME。在食品(水果、蔬菜、油料作物)中也检测到Alternaria的代谢产物,并且对一些动物(如老鼠、鸡、狗)有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