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癌症筛查是肿瘤二级预防的主要手段,能够早期发现癌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但是,由于癌症发病率低,筛查成本相对较高,进行癌症筛查成本效果评估尤为重要。目的:按癌症类型,系统回顾和总结了癌症筛查的卫生经济学评估研究,以期为我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癌症筛查提供决策依据。方法:以"癌症/肿瘤"为主体关键词,联合"筛查"、"社区/人群"、"成本效果/经济学评估"等关键词,全面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AJ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等中文数据库。其中,主体关键词均限制在标题字段,"社区/人群"限制在摘要字段;外文文献检索分别以"cancer/ttmor/neoplasm"为主体关键词,"screening/screen/detection"、"community based/population based"、"cost-effectiveness/economic evaluation"等为标题和摘要限制词,全面检索PubMed与Web of Science数据库,同时也从Cochrane协作网、NLM数据库如MEDLINE、OLD MEDLINE、LOCATOR plus、MedlinePlus、DIRLINE、HSRProj等检索相关文献;补充检索则通过Google通用搜索引擎和其他工具检索涉及癌症筛查的各类电子期刊和会议汇编资料。结果:宫颈癌、结直肠癌和乳腺癌是公认适合筛查、且具有一定成本效果的癌种。宫颈癌筛查成本效果最佳,具有高检出率和低成本这两个最具卫生经济学的特点。HR-HPV联合细胞学检测是经济发达地区首选的筛查方案,对35岁以上妇女具有较高的成本效果;宫颈染色后观察法(包括醋酸染色/VIA和碘染色/VILI)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最为常用。结直肠癌筛查方法分为粪便筛查和结构性检查,两者常联合使用。50岁以上人群每10年1次结肠镜检获得的净健康效益最高,而每年1次FIT或每10年1次结肠镜检可使筛查投入成本获得最充分的价值。乳腺癌筛查手段包括钼靶(MAM)、B超和乳腺临床检查(CBE)。乳腺癌筛查成本较高,且不同筛查模式间成本效果差异较大,发达国家主要对40~79岁女性采用2年一次MAM筛查,而MAM与CBE隔年交替的筛查方案成本效果更好。发展中国家通常采用每年一次CBE,亦具有较好成本效果。已开展过研究但尚未列入推荐筛查的癌种包括肺癌、肝癌、食管癌、前列腺癌和甲状腺癌。这些癌症缺乏有效的筛查方法 ,筛查效果亦不明确,但有证据显示在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可能具有一定成本效果。结论:不同国家和地区选择肿瘤筛查方案时需估计成本效果,并需加强癌症筛查成本效果分析的研究,提出并实施适宜的优化筛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