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检测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是目前临床中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同时BMD也是评估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的主要指标,该研究分析12~19岁青少年腰椎和股骨近端骨密度(BMD)与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及体质指数(BMI)的关系,为了解青少年骨骼发育的健康状况提供初步的参考依据。方法:利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对天津医院2014年3月-2017年4月门诊221例(男165例,女56例)12~19岁青少年,分别进行腰椎(L1~4)、股骨颈和全髋BMD的检测,以Z值作为临床诊断标准。同时测量身高、体质量并计算BMI,比较青少年腰椎、股骨颈和全髋BMD在不同性别、年龄及BMI之间存在的差异。结果:BMD与性别的关系显示,221例青少年男女性别之间腰椎L1、L2、L3、L4和L1~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男性股骨颈和全髋BMD高于女性(P<0.01);不同年龄青少年之间腰椎及股骨近段BM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体上,腰椎、股骨颈及全髋的BMD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对于腰椎BMD,相邻的两个年龄组间BM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间隔2~3岁的青少年BMD有差异;对于股骨颈和全髋,19岁组BMD高于14岁和15岁组(P<0.05);以Z值为诊断标准,骨量正常者87例,BMI为(24.67±5.12)kg/m2;骨量低下者79例,BMI为(21.67±3.94)kg/m2;低骨量者55例,BMI为(19.36±3.32)kg/m2。结果显示Z值越低,其对应的BMI也越小(F=26.635,P<0.001); BMI越大的青少年其腰椎、股骨颈及全髋的BMD也相应增加。结论:青少年BMD与性别、年龄及BMI存在密切的关系,应重视青少年营养健康和体质指标的健康水平,从青少年期开始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并及早干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