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速度耐力是指周期性竞速项目中运动员以无氧糖酵解代谢为主要供能形式较长时间保持最大速度的能力,也可称之为"无氧耐力"或"无氧糖酵解耐力"。前期研究表明,运动员的速度耐力水平是决定短跑运动表现的关键因素之一,而我国高水平短跑运动员的速度耐力水平相对较差。就短跑项目而言,速度耐力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尽可能地动员无氧糖酵解系统参与供能,同时尽量减少中枢神经系统的疲劳和肌肉超微结构的损伤。训练模式是指在一定训练理念的指导下,为了实现相应训练目标而构建的较为稳定的训练结构和程序。20世纪80年代初,短跑训练实践中形成了"高量(HighVolume,HV)"和"高强度(HighIntensity,HI)"这两种训练理念截然不同的速度耐力训练模式。其中,HV模式是指运用中-高的训练强度(75-85%)、较短的间歇时间(2-4min)、较多的重复次数(8-12次),在机体不完全恢复的情况下就开始下一次练习的速度耐力训练模式;HI模式是指运用近极限的训练强度(-100%),较长的间歇时间(10-30min),较少的重复次数(4-6次),在机体相对完全恢复的情况下再开始下一次练习的速度耐力训练模式。根据分组方式的不同,短跑教练们又将HV模式和HI模式进一步细分为了"单组"和"双组"两种模式,即在当前的短跑训练实践中主要存在单组-高量(HighVolume-1,HV-1)、双组-高量(HighVolume-2,HV-2)、单组-高强度(HighIntensity-1,HI-1)和双组-高强度(HighIntensity-2,HI-2)四种速度耐力训练模式。上述四种速度耐力训练模式均得到了国、内外知名短跑教练的广泛应用,其中,应用HV-1模式的代表性人物有Clyde·Hart和Michael·Johnson等教练,应用HV-2模式的代表性人物有李庆等教练,应用HI-1模式的代表性人物有Bob·Kersee和John·Smith等教练,应用HI-2模式的代表性人物有袁国强等教练,Rana·Reider和Randy·Huntingdon教练则主张HV-1模式和HI-1模式相结合。由于迄今为止学界尚无关于上述四种模式速度耐力训练效应的实验性对比研究,所以它们的训练效应到底孰优孰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显然,HV-1、HV-2、HI-1和HI-2四种模式速度耐力训练的练习强度、间歇时间、重复次数、以及训练分组均存在显著差异,那么四者的能量特征也必然会存在显著差异。基于此假设,本研究在保证上述四种模式速度耐力训练总训练时间基本相同的前提下,对14名高水平男子短跑运动员在HV-1、HV-2、HI-1和HI-2四种模式速度耐力训练中的血乳酸和摄氧量进行了采集,运用基于运动中摄氧量(VO2)、血乳酸(BLA)和运动后过量氧耗(EPOC)快速部分的计算方法,对上述四种不同模式速度耐力训练的能量代谢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期为短跑速度耐力训练模式的选择和设计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目的:探究不同模式速度耐力训练的能量代谢特征。研究方法:对14名训练有素的男子短跑运动员(年龄18.57±2.56yrs,身高181.00±5.16cm,体重68.00±6.45㎏,训练年限6.35±2.92yrs,200m最好成绩22.19±1.06sec)在HV-1、HV-2、HI-1和HI-2四种模式速度耐力训练中的血乳酸和摄氧量进行了采集,运用基于运动中摄氧量(VO2)、血乳酸(BLA)和运动后过量氧耗(EPOC)快速部分的计算方法对上述四种模式速度耐力训练的能量代谢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HV-1、HV-2、HI-1和HI-2四种模式速度耐力训练的磷酸原供能量分别为217.35±43.78kJ、206.15±25.49kJ、117.10±18.79kJ和120.31±19.10kJ,糖酵解供能量分别为77.13±8.88kJ、99.74±16.64kJ、81.75±8.23kJ和95.47±8.46kJ,有氧氧化供能量为155.62±27.16kJ、172.05±37.12kJ、56.04±14.17kJ和55.62±15.52kJ。研究结论:短跑不同模式速度耐力训练的能量代谢特征不同,分组方式是影响无氧糖酵解系统参与供能比例的关键因素,双组模式(HV-2和HI-2)发展运动员速度耐力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组模式(HV-1和HI-1),建议在一般准备期以HV-2模式为主发展运动员的速度耐力,在专项准备期以HI-2模式为主发展运动员的速度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