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是指人们离开常住地观赏或参与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传统体育活动,了解民族风情的旅行。多项政策促进其发展,然而,多年来此领域"一高两低"的发展困境依旧存在,即"政府重视程度高,群众参与程度和市场开发程度低"的现状未得到大幅度改善。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发展的必然和实然现状及问题,以期总结出可行的应然策略。研究方法:本文以2002-2018年CSSCI(含扩展版)期刊上发表的105篇文献和相关实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实地观察法,探究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发展的必然性、发展现状及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应然之举。研究结果:1)必然之需,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不仅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推广的必然需要,也是不断扩大内需、落实全域旅游战略、展示国家软实力、展现文化自信的必然需要。民族传统体育融合旅游进行推广具有可行性,符合旅游回归文化、重视体验的发展方向。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具有良好的现实基础,两者可互为资源,辅助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对旅游具有渗透和升级作用,旅游对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宣传和导流效应,二者有机融合可以激发新的市场活力,升级目的地产业结构,创造新的价值与生命力。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业是文体旅融合的新兴产业,具有地域性、广布性、丰厚性、传承性、观赏性、参与性、娱乐性和生态性等特性,其多重特征也反映了其多元价值,如能够促进个人身心发展,同时为社会带来巨大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价值。正因为民族传统体育融合旅游发展能够创造内涵特征丰富的产业,并产生多元价值,故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借助旅游发展进行推广的必然之需。2)现状与问题,近年来,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取得一定的实践成果,如河南郑州国家少林武术节连续3年入选国家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等。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已然成为体育旅游中的重要分支。随着实践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研究。目前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概念辨析、分类、资源开发、地区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等。大多数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和专家访谈法定性分析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资源基础、开发原则和发展现状,也有较多研究关注地区发展其特征、价值和影响,少数研究采用了实地调查法,对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统计发现:西部(含西北和西南局部地区)研究数量最多,广西、贵州、湖北、云南、河南等省份依次次之。由于77.14%(81篇)的文献是针对具体省份或地区开展的研究,本研究也将结合地理区块和经济分区进行现状梳理,发现:西部资源基础好,研究与实践丰富;中部发展氛围佳,研究稍显不足;东部发展市场大,研究有待加强;东北研究与实践均较为不足。各省份或地区的资源基础不同,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发展的侧重点不同,所处发展阶段也不同。西部地区相关资源丰富,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相对较好;而在中部、东部、东北地区发展依次减弱。即便拥有相似的资源,由于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同地区的也存在发展上的差距,如:西南地区以民族特色节庆、景区和村寨为核心资源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而西北地区以赛事、自然景观为主要的旅游吸引物。实践与理论相辅相成,基于对文献和实例的分析,本研究得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实践普遍存在的问题:(a)产品"弱小散差",项目改造"失根";(b)产业人才稀缺,开发观念落后;(c)基础设施较差,市场满意度低;(d)宣传程度不够,创新意识不足。本研究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研究内容方面研究应走出对概念、分类等进行梳理的阶段,转而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个案、市场细分、旅游者态度与行为特征、民族传统体育赛事影响、经济与社会效益等实证研究。在方法上,大多数研究为定性研究,未来应结合定量的方法对其做更多微观而具体的研究,如参与者动机的研究有利于组织者针对不同细分市场设计不同的营销策略。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如文化人类学、旅游学、休闲学、体育学、跨文化分析等学科视角开展研究,走出目前多是对现状调查的描述的研究状态,走向理论的实证探索阶段。"理论对实践具有反作用",高质量的研究、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未来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发展亟待学者从内容、方法、视角上做更多的探索。3)应然之举,针对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应然举措,主要包含以下方面:加强整合规划,保护项目"原真性";分阶段重点开发,培育目标市场;完善配套设施,提高服务水平;挖掘管理人才,拓宽宣传途径。研究结论:以全域旅游战略为契机,以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基于区域自然和人文资源,兼顾观赏型与参与型项目,把握保护与创新尺度,突出民族与传统特色,充分利用节庆与赛事活动,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能够打造体育旅游的一张中国特色名片,进一步带动区域经济政策,助力全民小康社会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展现中国民族的凝聚力和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