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针对青少年体质下降问题,我国推行了中考体育制度,将体育考试成绩作为高中录取的重要依据。初中生为了考上理想高中,必将有针对性地参与体育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青少年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但是体育考试是特定时间的一次性考核,这种方式能否有利于养成运动习惯,实现终身体育有必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因此,本研究将通过质性研究方法,对体育相关人员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体育考试与运动习惯、终身体育关系的看法,以此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使体育考试的效益最大化,让体育充分发挥促进身心健康的作用,为实现健康中国贡献力量。研究方法:采用开放式问卷对742名北京某大学的硕士研究生进行调查,调查对象来自与体育学科相关的专业,年龄在22到30岁之间。调查题目为:请谈谈你对通过体育考试增加运动动机、培养终身体育的看法。对调查数据进行了筛选,剔除了一部分无效回答,最终形成566份有效作答,全部导入NVivo12进行后续分析工作。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中的主题分析方法(ThematicAnalysis),其步骤主要包括六步:1)反复阅读所有资料;2)形成最初的编码;3)提炼主题;4)重新审查主题;5)最终确定主题并进行命名;6)完成结果报告。研究结果:总共获得6个重要主题:1)体育考试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举措:学业压力过大和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导致青少年身体活动缺乏和身体素质下降,但运动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需要带有强制性的手段来促进青少年群体的锻炼积极性;在我国教育的大环境中,设置考试就是最直接的办法,但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弊端难以避免。2)体育考试有利于运动动机的产生,但作用有限:体育考试增加了对体育运动的重视程度;提高了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正当理由和机会;有利于学校体育文化氛围的建设;以上方面都为激发学生运动动机提供了有力条件,然而体育考试带有强制性色彩,与升学挂钩,因此只能增加学生锻炼的外部动机,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长期、有规律的锻炼习惯。3)体育考试虽不能对终身体育的培养起决定性作用,但是它发挥的积极作用为终身体育的发展提供基础:体育考试让学生更加努力投入需要考试的体育项目,习得一些基本的运动技能,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考试的这两点积极作用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起到基础性作用。4)公平性是发挥体育考试作用的前提:个体性差异以及男女差异是体育考试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考试内容和评价标准都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完善,以保证考试的公平性。5)树立正确的体育考试价值观是减少体育考试消极作用的关键:对体育考试的态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体育考试能否发挥积极作用;而学生和家长对体育考试的认识过于功利性;学校仅停留在技术教学,忽视对于体育锻炼意义的教学,使得体育考试的积极作用受限。6)体育考试不是最终目的,体育教育改革是消除应试体育和促进健康的关键:"考什么就只练什么"的现象导致应试体育的产生;体育考试和体育教学的功能混淆;体育考试的设置未能很好引导体育教育的改革;当前体育教育忽视了学生内部需求;发展符合当前形势的教学理论和方法是向体育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挑战。研究结论:体育考试制度作为提高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要举措,带动着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并有利于大众健身理念的传播。体育学科相关专业的学生作为未来体育教育工作者,了解他们眼中体育考试的作用和局限,有利于体育考试的发展以及体育学科的建设。结果发现体育考试目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体育考试只能直接激发学生运动的外部动机,导致体育考试在促进学生良好锻炼习惯方面的动力不足,并不能有效地培养终身体育。2)体育考试的内容单一,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自主性。3)评分标准多为结果性评价,未能关注学生身体素质的动态变化过程,对自身体质较弱的学生来说有失公平。4)体育教育单纯为体育考试服务,导致应试体育。5)在消除体育考试功利性认识和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方面,学校和家长未能发挥充分作用。根据自我决定理论,当人们受内在动机去进行某个行为时,往往更具有坚持性,该理论还提出内化外部动机所需要满足的三种心理需求:胜任、归属和自主。因此,结合自我决定理论的主要观点以及本研究所发现的体育考试存在的局限性,提出以下改进建议:1)体育考试内容在可实施性的基础上逐渐丰富化;2)评分标准中除了结果性评分,还应引入过程性评分和态度方面的评分,及时给予学生反馈;3)在学校体育教育中,除了技术性教学,还应纳入体育与健康知识和体育意义的理论教学;4)未来体育课程改革应从学生内部需要出发: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教学由简到繁,逐步增加学生的胜任感;日常教学中引入需要竞争和合作的项目,培养归属感和体育精神;教学目标不应以考试项目为主,让学生接触各种运动,体验运动的真正乐趣;5)家长需要提高对体育锻炼的认知,营造良好的家庭锻炼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