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走廊带职住密度分级与居民出行特征相关性

来源 :2019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in08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城市近郊和远郊区地铁网络延伸规划实施中出现了郊区轨道职住聚集能力不足、分布欠合理、难以实现轨道交通与区域发展共赢的现象,本文从轨道走廊带的人口岗位集聚分布入手,将轨道走廊带按照人口、岗位密度分为低、中低、中高和高密度四级.利用114个居住区的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分析位于不同密度级别走廊带内、外的居民出行特征差异,发现高密度走廊带出行距离、出行方式结构合理性、轨道走廊带站点客流密度指标明显优于其他三个密度级别走廊带;中高密度走廊带与中低密度走廊带各项出行特征指标差异不大.建立轨道+公交和小汽车方式之间的效用差模型,得到出行起终点一端或二端在走廊带、所属走廊带人口+岗位密度是影响机动化出行比例结构的重要因素.结合二种方式选择概率曲线的交点和走廊带人口+岗位密度变化带来的轨道+公交方式选择概率变化率曲线,得出郊区中低和低密度轨道走廊带应进一步集聚人口和岗位,当聚集密度达到2.3万人/km2以上,通勤出行的轨道+公交比例将高于小汽车比例.
其他文献
传统道路设计聚焦于道路红线以内的设计,以机动车通行效率为优先目标,对慢行与建筑后退空间考虑较少.宜居城市背景下,为满足居民美好生活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街道设计的重心
为解决因经典出行分布预测模型存在不足而导致预测模型所得OD矩阵科学性有所欠缺、正确性有待商榷的问题,有必要探索研究新的出行分布理论、建立科学的出行分布预测模型.文章
当城市发展从钢筋水泥走入数字时代,当交通规划从依文据图走入信息互动,站在城市发展的时代路口,智慧交通规划,将为城市交通带来全新的认知视野和规划手段.本文探索了面向交
停车资源共享是缓解城市停车供需矛盾的有效方法之一,然而当前研究更多集中在理论研讨上,在推进共享停车落地实施方面存在缺口.王府井地区在1.5平方公里内全部实现路面不停车
深圳机场正处于打造国际航空枢纽的关键时期,需要从多个方面强化中转服务能力,提升枢纽功能.跨航司中转作为一种新兴的合作联营与代码共享业务,通过机场搭建中转平台,为旅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