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和谐性对情绪表达行为的影响

来源 :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hff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绪表达是人们交流情感体验的一种方式,多发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且影响到人际关系,那些更注重人际关系和谐和适应社会情境的个体相比于与那些更注重自我意愿表达的个体在情绪表达行为上存在差异。本研究目的是考察不同程度人际和谐性的个体在不同情境中对不同向性情绪的表达行为。采用测量法和实验法,测量采用CPAI-2量表中的人际取向性分量表,实验采用情境故事的文本阅读法,阅读内容涉及人际关系问题,考察研究对象(高或低人际和谐性)在不同情境(个人或公开)中的情绪(正性情绪或负性情绪)表达行为,以260名大一学生为测试对象。研究结果显示:(1)无论个人情境还是公开情境,高人际和谐组启动并且表达更多的正性情绪;(2)个人情境中,高与低人际和谐组在负性情绪的启动和表达上没有差异;(3)公开情境中,低人际和谐组在正负性情绪启动上没有差异,但表达了较多的正性情绪。对于结果可以这样理解,(1)人际和谐性高的个体更注重群体的和谐,体验并且表达更多的正性情绪以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或者和谐性高的个体因为体验和表达更多的正性情绪,因而人际关系更和谐;(2)人际和谐性低的个体在公开场景即使没有体验但也会表达更多的正性情绪。因此,人际和谐性对情绪体验和表达行为有影响,但不同程度人际和谐性的个体在不同情境中(个人或公开)情绪表达并不具有不同表现。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较为详细地分析了教师素质、素质教育和学生素质三者间的关系,通过分析三者间的关系最终论证只有教师的素质提高了,素质教育才能很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展开了,学生的素质就提高了这一论点。  关键词:素质;教师素质;素质教育;学生素质  教育学和心理学所说的素质通常是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先天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心理学根据辩证唯物论观点认为:先天来自后天,后天决定先天。因此现在一般人认为所谓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