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利用长爪沙鼠初步探索牛带绦虫实验终宿主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将采自西藏拉萨市蔡公堂乡的牛带绦虫孕节在生理盐水中机械划开子宫分离虫卵,离心收集虫卵沉淀,应用酶法体外孵育六钩蚴并计数,对每只免疫抑制的昆明小鼠经皮下接种42000个活六钩蚴。从免疫抑制小鼠皮下获取囊尾蚴,置于人工消化液中在37℃恒温水浴箱中孵化待其翻出头节,经灌胃感染27~31日龄的长爪沙鼠15只(雌性8只,雄性7只),每只沙鼠感染5个活囊尾蚴,同时每只沙鼠经皮下注射地塞米松1~2mg/d进行免疫抑制。于感染后不同时间处死2~3只沙鼠,切下幽门与回肠之间的肠管,纵行剖检后获取虫体,并计数及测量完整虫体长度。检获的虫体压片后用70%酒精固定或直接用Zenker’s液固定,分别通过醋酸明矾卡红染色或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观察其外部形态及内部结构。结果感染后1,2,3,10,30,62天分别在长爪沙鼠肠管内检获4,4,4,6,1,0条虫体,共有8只沙鼠被感染,感染率为53.53%。剖检时可见虫体头节吸附于沙鼠幽门下0.4~20 cm的小肠壁上,感染后1天囊尾蚴的囊即消失,至感染后10,30天发育至虫体分节,11条完整虫体的长度为10.56(1.0~45.5)mm,头节上可见四个吸盘,无顶突及小钩,其余节片较幼稚,无特殊结构。切片HE染色显示虫体的体壁由外向内依次为微毛、皮层、基膜、浅表肌肉及皮层细胞,但吸盘表面的体被仅由远端胞质、基膜和环形及辐射肌构成,虫体实质内可见疏松的海绵状间质细胞团、纵行体肌及排泄管,并散在一些石灰小体。结论牛带绦虫囊尾蚴可以在免疫抑制的长爪沙鼠小肠内发育至体分节,但节片较幼稚,未见发育成熟的生殖器官,长爪沙鼠是否可以作为牛带绦虫的实验终宿主动物模型尚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