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纵跳在体育运动中是最常见的基本运动之一,也是评价人体下肢爆发力和弹跳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此外,纵跳高度测试也被广泛应用于体能评估和国民体质测试中。在《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成年人部分)》中明确提出,通过纵跳测试,可以充分反映出人体下肢爆发力。因此,准确获取纵跳高度是进行下肢爆发力相关研究的前提。获得纵跳高度的方法较多,主要包括:重心法、地面反力积分法、纵跳仪测试法、离地速度法、自制纵跳带测试法、摸高跳测试法和光学系统测试法等。本研究采用重心法、自制纵跳带测试法、纵跳仪测试法三种方法测试纵跳高度,目的是通过运用红外光点运动捕捉系统获得的纵跳高度为参照标准,比较叉腰纵跳和摆臂纵跳情况下重心法、自制纵跳带测试法和纵跳仪测试法的差异及其原因,从而检验自制纵跳带测试法的有效性,为测试纵跳高度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且有助于体质健康工作者通过选择更精准且简易的纵跳高度测试法来评估被测者的下肢力量。研究方法:应用三种不同测试方法(重心法、自制纵跳带测试法、纵跳仪测试法)对40名(男、女各2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摆臂纵跳和叉腰纵跳测试。采用2×2×3混合设计的三因素方差分析(ANOVA)检验性别、测试方法和不同纵跳方式对纵跳高度的影响。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重心法与自制纵跳带测试法、重心法与纵跳仪之间的关系。应用线性回归确定自制纵跳带测试法、纵跳仪测试法预测重心法的纵跳高度的关系。研究结果:(1)三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性别、动作和测试方法三者对纵跳高度没有交互作用(F[2,76]=2.02,P=0.14),但性别与动作(F[1,38]=6.41,P=0.02)、动作与测试方法(F[2,76]=24.05,P<0.001)、性别与测试方法(F[2,76]=5.07,P=0.01)对纵跳高度均有交互作用。不论是摆臂纵跳还是叉腰纵跳,男性纵跳高度均大于女性(P<0.001),不同测试方法对纵跳高度的影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后续检验结果发现,男性或女性受试者完成摆臂纵跳时,自制纵跳带测试法(P=0.02,P<0.001)、纵跳仪测试法(P<0.001,P<0.001)均小于重心法的纵跳高度,且自制纵跳带测试法均大于纵跳仪测试法的结果(P<0.001,P<0.001)。男性或女性受试者完成叉腰纵跳时,自制纵跳带测试法、重心法均大于纵跳仪测试法的结果(P<0.001,P<0.001)。在受试者完成摆臂纵跳或叉腰纵跳时,测试方法对纵跳高度的影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后续检验结果发现摆臂纵跳方式下,自制纵跳带测试法(P<0.001)、纵跳仪测试法(P<0.001)均小于重心法的纵跳高度,且自制纵跳带测试法大于纵跳仪测试法的结果(P<0.001)。叉腰纵跳方式下,自制纵跳带测试法、重心法均大于纵跳仪测试法的结果(P<0.001)。在男性或女性受试者做纵跳时,测试方法对纵跳高度的影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后续检验结果显示男性受试者做纵跳时,自制纵跳带测试法、重心法均大于纵跳仪测试法的结果(P<0.001)。女性受试者做纵跳时,自制纵跳带测试法(P<0.001)、纵跳仪测试法(P<0.001)均小于重心法的纵跳高度,且自制纵跳带测试法大于纵跳仪测试法的结果(P<0.001)。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无论哪种测试方法,男性受试者的纵跳高度均大于女性受试者(P<0.001);无论是摆臂还是叉腰纵跳,男性受试者的纵跳高度均大于女性受试者(P<0.001)。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得出,无论哪种测试方法,摆臂的纵跳高度均大于叉腰的纵跳高度(P<0.001);无论男女,摆臂的纵跳高度均大于叉腰的纵跳高度(P<0.001);(2)自制纵跳带测试法(HBelt)、纵跳仪测试法(HVJI)与重心法(HCM)均呈显著性正相关(P<0.001);(3)测试方法的准确性不受性别的影响,而与动作有关,但测试动作在自制纵跳带测试法和纵跳仪测试法评价纵跳高度的贡献率分别仅有0.3%和2.3%。研究结论:自制纵跳带测试法、纵跳仪测试法与重心法均高度相关,都可可靠的反映实际纵跳高度。但与纵跳仪测试法相比,自制纵跳带测试法与重心法的结果误差更小,特别是在叉腰纵跳动作时更能准确评价纵跳高度。在摆臂纵跳时,纵跳带测试法和纵跳仪测试法都会低估纵跳高度,但自制纵跳带测试法的低估程度较小。测试方法的准确性不受性别的影响,而与动作有关,但贡献率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