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社会行为个体尤其是攻击行为个体认知加工缺陷是导致攻击行为的重要原因,随着对攻击行为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倾向于将攻击行为分为两类:反应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两类攻击均存在不同的认知加工缺陷,但其神经生理机制却尚不清楚,为探究两类攻击背后的注意过程中的认知加工差异,研究首先采用Stanford等人编制的"攻击/暴力"分类程序,在青少年暴力犯群体中区分了反应性暴力犯和工具性暴力犯,将两组作为实验组,并选取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正常人作对照组。其次,采用新异Oddball实验范式和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完成实验任务过程中随意注意和不随意注意两个认知功能差异。实验要求被试对非靶刺激和靶刺激(70%vs15%)、新异刺激(15%)分别作出不同的按键反应。结果显示,新异刺激诱发产生P3a,靶刺激诱发产生P3b和N2。反应性暴力犯P3b波幅显著小于工具性暴力犯和正常人对照组,工具性暴力犯与正常人对照组差异不显著,说明反应性暴力犯随意性注意存在缺陷。反应性暴力犯P3a波幅显著小于工具性暴力犯,两类暴力犯与对照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但是反应性暴力犯与正常对照组差异达到边缘性显著水平,说明相对于工具性暴力犯,反应性暴力犯非随意性注意能力较弱,并有存在缺陷的倾向。另外,反应性攻击青少年暴力犯由靶刺激诱发的N2波幅效应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说明反应性攻击个体在冲突加工过程中消耗更多的注意资源,自上而下加工对注意资源分配不当。上述结果说明,两类暴力犯在注意加工过程存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