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加大对市场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我国经济实力得到不断提高,市场经济取得了迅速发展,资本市场也逐步建立起来。但是,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兴起的时间并不长,所以证券市场的监管仍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这些监管漏洞给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创造了条件。盈余管理的不当运用,很可能会造成严重的经济后果,危害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影响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ST制度是我国特有的制度,该制度主要是对上交所和深交所中存在财务状况异常或者其他状况异常的上市公司的股票交易实行特别处理,在股票名称前加“ST”以区别其他上市公司。这个制度的制定一方面是为了向投资者提示投资风险,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从而维护证券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另一方面是为了给予这些公司一定的压力迫使其努力经营以改善经营状况。但是,由于经营状况的改善需要较长的时间,所以*ST公司会采用各种盈余管理手段来调整利润实现盈利,从而在短期内成功摘帽。这已经成为了*ST公司的普遍现象。本文基于此背景,通过*ST安泰这一案例,分析*ST安泰摘帽过程中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和结果,发现公司虽然利用盈余管理手段成功摘帽,但是其经营状况实质上没有得到改善,并且由于信息不对称,投资者不能了解公司的真实经营状况,被摘帽结果迷惑,从而不能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最终投资者利益受到损害。根据这一发现,本文提出治理*ST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建议。本文内容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二部分为制度背景、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这部分首先对ST制度背景进行相关介绍,接着介绍本文的相关理论,包括委托代理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最后对盈余管理的概念、动机、手段和经济后果四个方面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并作出评述。第三部分为案例介绍,主要介绍了*ST安泰的基本情况和摘帽历程。第四部分为案例分析。这部分首先对*ST安泰的盈余管理的动机进行分析,然后分析*ST安泰在这样的动机下,选择何种手段进行盈余管理,最后对盈余管理的结果进行分析,包括*ST安泰在盈余管理手段下摘帽是否取得了成功,盈利能力是否得到了改善以及公司股价的表现。第五部分为结论与建议。这部分根据前一部分的案例分析,从*ST安泰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和结果等方面归纳出*ST安泰盈余管理的特征,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进而提出治理*ST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