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蒙古族肇建的元代,参酌农耕与游牧民族的习惯,因地制宜,建立户计制度,将全国人民依阶级、职业、宗教等之别为标准,编纳入诸色户计之内,一体适用,且世代承袭,不得任意变更。至于,诸色户计的种类,繁而复杂,较重要的有军户、匠户、倡优户、僧户、儒户、民户、亭户、酒户、粮户、茶户等,总数约有八十余种以上。这些诸色户计在政治、社会、法律、经济等领域,各有不同的待遇,包含赋税、社会地位、差役等,都有高低、轻重之别,且有专属的官署机构,统筹管理,严密控制。虽然,元代施行世袭的户计制度,终元一代,未尝变更,遍行全国。况且,从世祖以降,历朝帝王屡次颁行诏令重申,凡任意变更户计者,判刑受罚,可知元廷重视之程度。其实,元代的相关文献中,记载许多户计改色的情况。所谓户计"改色",系指一个人从原来的户计,变更为另外一个户计的情况;更严谨而言,应指一个人更改户计之类别,以致对国家的义务有所改变。上述诸色户计之改色情况,有人数众多改籍者,如因军事所需之籍民为军,或经济所需之佥补缺额户计等;亦有个别改隶者,如有功于国家、皇帝,得敕赐改色,或因宗教信仰,出家为僧尼,或因罪籍没,发配为奴者,原因不一。然而,不论改色原因为何,都要经过皇帝批准,方可改隶。除此之外,民间径自的改色情况,都属非法,不为国家承认,需要受罚。因此,本文从户计的籍定、皇帝敕准改色、佥补户计与宗教户计等四个范畴,探讨元代诸色户计改色的原因与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