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功能能力的定量测量将有助于感知个体最微小的变化和潜在的损伤风险,发现定性检查或半定量检查不容易发现的问题,从而提供更精确的指导。但是现阶段在举重项目的物理治疗和损伤预防中缺乏明确的量化评价指标以供参考,同时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肢体某个部位出现功能不足(活动受限或者肌力不足等),导致动作不能完成或者动作变形,如果不加改良的继续训练下去,这将会增加运动损伤的风险,因而如果能够准确地判定具体的薄弱部位以及缺陷存在的原因,这将有助于更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指导,从而在不引起损伤情况下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因而本文在传统关节活动度与肌力测试的基础上,结合国际上最先进的功能动作评定体系和临床物理检查,针对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关节灵活度和肌力进行量化特征分析,从而为举重运动员的物理治疗和损伤预防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测试对象为国家及省市举重队共计34名男子运动员,包括:国际健将1人,健将级5人,一级运动员10人,二级运动员18人。依据运动等级将其分为优秀组和一般组,优秀组为一级及一级以上运动员,一般组为二级运动员。对两组男子举重运动员进行对比分析,观察关节灵活度、肌力等指标特征。同时由于举重是按照公斤级进行比赛的项目,并进一步将其细分为轻量级、中量级、重量级,测试指标包括:1)SFMA(选择性功能动作评价)检查动作:包括颈、上肢、胸腰椎、下肢等部位的最高级测试和相应的突破性测试;2)临床物理检查:Hawkins测试、垂臂检查,肱骨内上髁炎检查,握拳尺偏检查、Ober检查等;3)全身相应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采用HOGGON便携式电子测力计、电子测角器、数字疼痛量尺以及无伸缩性软皮尺对上述指标进行量化分析。测试指标包括:肩关节灵活度测试;肘关节关节活动度测试;腕关节关节灵活度测试;颈椎关节灵活度测试;胸、腰椎灵活度测试;髋关节灵活度测试;膝关节灵活度测试;踝关节灵活度测试;肩关节肌力测试: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肩胛下肌、前锯肌、斜方肌、内旋肌力测试;肘关节肌力测试:肱二头肌/肱桡肌/肱肌、肱三头肌/肘肌;腕关节肌力测试:腕关节伸肌、腕关节屈肌、腕关节桡偏/尺偏肌力;下肢主要肌群肌力测试:臀大肌、髂腰肌、股四头肌、腘绳肌、髋关节内/外旋肌、腓肠肌/比目鱼肌、胫骨前肌、髋关节内收/外展肌:大收肌、长收肌/股薄肌、耻骨肌、臀大肌外展部、臀中肌、阔筋膜张肌。优秀组和一般组之间的基本特征使用常规统计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运动员各无痛性指标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P<0.05,为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为存在极显著性差异。研究结果:1.训练年限优秀组与一般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优秀组明显大于一般组(P<0.05)。2.上肢部分:1)肩关节内旋、MRE、俯卧主动MRE、俯卧被动MRE以及肘关节旋后活动度优秀组均明显的小于一般组(P<0.05);2)Hawkins测试结果优秀组与一般组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优秀组明显小于一般组。3.躯干部分:1)颈椎仰卧主动屈曲、仰卧被动屈曲、仰卧后伸、仰卧被动旋转等优秀组均明显的小于一般组(P<0.05);2)颈部OA屈曲优秀组明显的大于一般组(P<0.05)。4.下肢部分:1)双臂头上举深蹲髋关节活动度优秀组要明显的小于一般组(P<0.05);2)腘绳肌肌力优秀组明显的小于一般组(P<0.01)。研究结论:1)随着训练年限的增加和微细损伤的积累,优秀举重运动员上肢主要表现为肩关节灵活度变小,将可能增加撞击肩风险,以及肘关节损伤的几率;2)随着训练年限的增加,优秀举重运动员躯干主要表现为颈椎灵活度变小;3)随着训练年限的增加,优秀举重运动员下肢主要表现为髋关节灵活度变小,将可能增加腰椎和膝关节损伤的风险;4)为了预防优秀举重运动员损伤,建议增加优秀举重运动员肩关节、髋关节、颈椎灵活性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