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果桑种质资源分布广泛,地方特色资源和野生资源丰富,但目前对果桑进行系统收集和利用还比较少。对具有代表性的南疆和攀西地区果桑种质资源进行收集和异地保存和评价,可为资源利用和其他地区资源收集和保存提供参考。按照《农作物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详细记录所收集种质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生境因素等重要信息。将果桑描述符类别分为6类,以果实性状评价为主。对采集到资源进行异地保存并标记编号,便于对其进行详细系统的鉴定和评价。采集地点为:吐鲁番、和田、喀什和阿克苏等南疆地区;盐边县、德昌县等攀西地区。南疆资源收集区域范围为:东经75°59′6″~90°17′45″,北纬37°2′36″~42°54′44″,海拔28~1 422m。从该地区共收集果桑种质35份,其中吐鲁番15份、和田市8份、喀什6份、阿克苏7份,包括黑色果桑种质21份,白色果桑种质9份,粉色种质5份,其中的粉色果桑、药桑和大白桑为新疆地区重要的特色资源。一些资源具有上百年的树龄,具有重要的研究和保护价值。四川攀西地区资源收集区域范围为:东经101°30′26″~102°82′5″,北纬26°53′28″~27°27′8″,海拔1 226~1 552 m,从四川德昌县德州、王所、小高、沙坝、乐跃、永朗和盐边县渔门等地区共收集果桑种质35份,包括4个主栽品种、6个地方特色种质和25份野生果桑资源。异地保存:对攀西地区果桑资源主要通过绿枝扦插保存,对新疆等地的果桑种质主要采用嫁接、实生培育等方式进行异地保存。对所收集种质的果实、叶片等性状进行了初步鉴定评价,筛选出了一些具有果大、固形物含量高、果色好看等特点的优异种质,如新疆资源中固形物含量超过15%的有20份,超过20%的有7份,粉色果桑固形物含量最高者达28%,黑色果桑最高达25.6%,这些种质具有重要育种价值,为后续的研究利用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