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回顾性分析Ortolani征阳性患儿早期行Pavlik吊带治疗后失败的原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应用Pavlik吊带早期(<12周)治疗Ortolani征阳性患儿154例1 83髋。其中男孩19例23髋,女孩135例160髋;单侧125髋,双侧58髋;初始治疗平均年龄为61.6d(32~84d);Graf分型为Ⅱ型(含Ⅱa型、Ⅱc型)36髋,D型37髋,Ⅲ型92髋,Ⅳ型18髋;冠状面股骨头覆盖率(FHC)平均为32.8%(0~49%),矢状面股骨头覆盖率(DCI),平均为24.2%(0~47%)。治疗后每周于吊带下行B超检查,3周时根据髋关节B超检查结果及临床查体判断治疗结果,成功组继续佩戴Pavlik吊带,失败组立即放弃Pavlik吊带治疗,改用其它治疗方法。比较成功组与失败组患儿性别、单双侧、初始治疗平均年龄、Graf分型、FHC值及DCI值的差异,探讨早期吊带治疗失败的原因。结果 127例147髋(80.3%)治疗成功,27例36髋(19.7%)治疗失败。成功组与失败组男女比例分别为19/128、4/32,初始治疗平均年龄分别为61.1d(32~83d)、62.2d(33~84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双侧之比分别为108/39、17/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Graf分型之比分别为36/0(Ⅱ型)、32/5(D型)、68/24(Ⅲ型)、11/7(Ⅳ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成功组FHC值平均为38.8%(17~49%),DCI值平均为34.2%(13~47%),失败组FHC值平均为22.3%(0~36%),DCI值平均为16.4%(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侧均为Ortolani征阳性的患儿早期吊带治疗容易失败;初始治疗时B超分型越高,治疗失败率越高;FHC值及DCI值越小,治疗失败率越高;说明双侧脱位、Graf分型及股骨头冠状面和矢状面包容与Ortolani征阳性患儿早期吊带治疗失败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