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长久以来,在日常生活和运动中,静态拉伸是热身活动中的非常常见且很重要的一种方式,有关研究表明当静态拉伸时间较短时,它可以使柔韧性增加,扩大关节的活动范围,另外静态拉伸还可以使肌肉疼痛减少,因肌肉紧张所引起的运动损伤减少并起到预防损伤的作用,此外有研究表明静态拉伸对运动损伤的康复有着积极作用。但是,近期有研究表明,在运动之前(特别是对爆发力要求较高的项目)如果做静态拉伸,运动成绩会出现下降(静态拉伸的即时效应),包括使得跳跃的高度,肌肉力量,冲刺跑的速度等下降,有些学者甚至提出运动前的静态拉伸并不能预防运动损伤的观点。静态拉伸会影响运动表现,特别是会影响到一些运动项目有关于爆发力的。而爆发力即是由力量输出决定的。有研究表明静态拉伸后膝关节做向心收缩运动时峰值力矩会下降,也即是静态拉伸降低了膝关节的力量输出。肌肉力量的产生是由肌肉收缩产生的,即肌束的收缩产生了肌肉力,肌肉形态的变化和肌肉收缩力是息息相关的。静态拉伸对膝关节屈肌力量的输出的造成的影响是否和其肌肉内部形态有关还没有相关的研究证实。本研究结合等动肌力测试和肌肉在体超声图像测量,研究静态拉伸对股二头肌肌肉形态学的影响,评估静态拉伸对膝关节屈肌力量表现的影响。研究方法:采用CON-TREX多关节等速力量测试与训练系统和M7 Super超声影像仪同时采集27名上海体育学院有运动习惯的大学生在股后肌群静态拉伸前后,受试者俯卧位时,等长收缩,向心收缩和离心收缩时的动力学数据和肌肉形态学数据。膝关节等速力量测试环节中仪器选用德国PHYSIOMED生产的CON-TREX人体肌力评估和训练测试系统。超声测试应用Mindray公司生产的M7 Super超声测试仪,ML6-15-D线阵探头,探头宽3.5cm(测量单位为cm),频率93MHz。本研究采用的静态拉伸方案参考以往研究较为普遍采用的方法,并邀请有经验的体能教练进行协助,重复静态拉伸4组,每组30s,组间休息10s。等长收缩时膝关节的角度为30°,向心收缩、离心收缩的角速度为60°/s。每组等速测试均采集3次。等速测试的同时进行超声测试。在受试者正式试验之前,首先确定超声采集位置。本实验选取测量的部位是股二头肌长头的近端和远端。近端和远端位置的确定:首先找出受试者股二头肌长头的起止点,即坐骨结节和腓骨头。用软尺测量起止点间距离,并均分成4部分,使用超声图像进行进一步的核实后为每个区域做出标记,从股二头肌远端至近端分别为1、2、3、4区域。股二头肌长头的远端即定义为12区域的交界处,近端即定义为34区域的交界处。超声测量前在测试部位涂抹适量超声耦合剂,且测量时超声探头应垂直于皮肤表面且不压迫软组织。在进行等长收缩、向心收缩和离心收缩开始前,用超声探头确定好测量部位,等速测试开始前即开始超声的采集,等速动作结束后再停止超声图像的采集。动力学数据即等速测试系统采集的相对峰值力矩,相对平均力矩,相对总功等。肌肉形态学数据包括肌肉羽状角和肌纤维长度。统计学方法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及统计参数图,显著水平定为P<0.05,α<0.05。研究结果:1、静态拉伸后,在等长收缩中,相对峰值力矩和相对平均力矩出现显著降低;在向心收缩和离心收缩中,相对总功率、相对峰值功率、相对峰力矩及相对总功的统计均具有显著性(P<0.05)。2、在等长收缩趋于稳定的阶段,静态拉伸后羽状角PA均值在股二头肌长头的近端显著性减小(P<0.05)。与静态拉伸前相比,等长收缩稳定阶段和离心收缩结束阶段羽状角都变小,但没有统计学意义。3、在等长收缩趋于稳定的阶段,静态拉伸后肌纤维FL均值都增长,具有显著性差异的结果发生在股二头肌长头的远端(P<0.05)。研究结论:静态拉伸可能会引起股二头肌长头肌肉的解剖学结构的改变,使肌纤维长度增加,羽状角减小。同时,静态拉伸有减少膝关节屈肌力量输出的作用,有预防肌肉拉伤的潜在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