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胞松弛素是由聚酮类和氨基酸聚合形成的一类具有异吲哚酮骈合大环骨架的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抗肿瘤、抗病毒和抗菌等。自从1966年第1个细胞松弛素(cytochalasin A)发现至今,已经有超过200个结构新颖的细胞松弛素被报道。作者在共生菌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了一株球毛壳霉(Chaetomium globosum),对其大米固体发酵产物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共分离鉴定了60余个细胞松弛素类化合物,包括31个新化合物。其中新化合物CG-1和CG-2[1](armochaeglobines A and B)为首次发现的具有10和12元碳环骨架的细胞松弛素。此外,新化合物还包括了多个19/20位开环和具有吡咯环结构单元的细胞松弛素[2,3]。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和计算ECD等方法,确定了所有新化合物的绝对构型。大部分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活性,而含有吡咯环的化合物均具有很好的抗HIV-1活性。另外,作者发现一株长江滩涂来源的黄柄曲霉(Aspergillus flavipes)可大量生成细胞松弛素,对其大米固体发酵产物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共分离鉴定了30余个细胞松弛素,包括20个新化合物。其中,化合物AF-1[4]为首次发现的天然细胞松弛素的二聚体,两分子细胞松弛素单体通过一分子epicoccine连接,形成了复杂的5/6/1 1/5/5/6/5/1 1/6/5环系新骨架;化合物AF-9--AF-12为一类特殊的细胞松弛素与epicoccine二聚体的加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