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考察乌头汤对寒痹的治疗作用,为临床提供药理学依据。方法:采用完全弗氏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复合寒湿环境制备寒痹动物模型。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寒湿对照组、地塞米松组(0.0875g·kg-1)、乌头汤组(4.9g·kg-1),每组8只。寒湿对照组和乌头汤组每日置于2-8℃,相对湿度70%-80%的环境下12小时。造模后第15天开始灌胃给予相应的药物,一天一次,连续30天。从造模第一天起每隔5天进行大鼠足容积的测定并计算足肿胀率。第45天检测各组大鼠血清指标(IL-6、RF、anti-CCP)以及踝关节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足肿胀率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寒湿对照组大鼠关节肿胀率在各个时间段均显著增大(P<0.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地塞米松组、乌头汤组大鼠关节肿胀率在31d后均显著下降(P<0.05);寒湿对照组较模型对照组足容积率在16d、21d、26d、31d、41d、45d升高,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指标检测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寒湿对照组IL-6、RF、anti-CCP均升高,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乌头汤组IL-6、RF水平均降低(P<0.05),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anti-CCP水平显著降低,具有极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寒湿对照组大鼠血清中IL-6、RF、anti-CCP都有上升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踝关节病理组织检测,乌头汤组大鼠的踝关节损伤较程度较模型对照组有明显的改善(P<0.05)。结论:乌头汤对寒痹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