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常用于放射治疗、化疗以及骨髓移植后患者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其缺点在于生物利用度差、半衰期短以及容易被体内蛋白酶破坏,因此需要频繁注射给药,难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对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进行聚乙二醇修饰后,在物理、化学稳定性、半衰期、免疫原性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美国安进(Amgen)公司聚乙二醇非格司亭(Neulasta)已于2002年经美国FDA批准上市。本公司自主研发的聚乙二醇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HHPG-19K)化学结构设计不同于Neulasta,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临床III期结果表明HHPG-19K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本文通过液质肽图、N/C末端测序、质谱分子量、修饰位点分析、N端甲硫氨酸去除率以及HHPG-19K巯丙基结构确证等方面对G-CSF和HHPG-19K进行全面的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