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末,共享单车的出现,极大地解决了城市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难题。面对共享单车市场发展初期乱象、盈利模式未知等不足之处,本项目于2017年3月至12月期间通过实地截访、政府部门访谈、企业对话、文献研究等调研手段辅之以数据挖掘的爬虫技术,在互联网经济的AISAS消费者市场研究模型框架下[1]系统考察了共享单车市场用户、企业、政府三角博弈的现状与特征。基于多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品牌优劣势对应分析、SEM影响路径分析、品牌差异认知模型等统计分析方法,我们着重从用户画像,用户认知,用户体验,用户看法,用户影响五个方面(AISAS模型细化相应方向)展开调查,推出广州市共享单车市场与全国相比的特性与共性所在(见调查报告第64页)。我们通过调查方案设计、样本框确定、样本结构合理性分析、结合专家建议与试访进行问卷测评、调研员选拔、调研过程记录包括录音和照片以及数据录入后的信效度统计分析,达到对样本质量严格把控的目的(见调查报告第11页)。公众调查结果显示,83.75%的受访者对共享单车未来抱有积极态度,反映出公益性的商业项目切实满足市场需求。但是,5%的用户并不看好共享单车发展,在开放性访问中,此类用户认为,共享单车如果后期运营监管跟不上现在爆发式增长速度,未来可能会阻碍城市智慧发展(见调查报告第26页)。通过调查公众对违法违规行为的认知,我们发现公众对于"利用共享单车广告宣传等商业用途"、"私自改造车辆"、"故意隐藏车辆"等违法违规行为认知率偏低(见调查报告第20页)。另一方面,据调查显示,不少受访者对"信用+共享单车"系统的推行使得个人信息泄露、造成消费待遇不公等问题存有疑虑,这表明企业战略决策除了考虑经济成本外,需要更多地考虑用户心理因素(见调查报告第26页)。我们独立设计调查方案,并具体实施。在相关政府部门、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等学者的协助下,完成了《基于AISAS模型的共享单车用户市场研究——以广州市海珠区为例的调查分析》,并与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约稿,部分具有价值性研究结论用于提供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参考,以发挥市场调研报告反映社会问题、提供解决思路的服务作用,力求推动我国绿色出行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