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风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症。关于中风的论述,首见于《内经》,如仆击、大厥,薄厥、偏枯、风痱等病名。历代医家对中风病的认识各持己见,呈现百家争鸣。在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主张以"内虚邪中"立论。张仲景在《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以中络、中经、中腑、中脏对中风进行辩证分型。自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突出以"内风"立论,如刘河间主"心火",李东垣立"气衰",朱丹溪倡"痰热",张景岳力主"七情内伤",清代王清任则提出"气虚血瘀"一说。诸位医家根据自己的立论进行辩证治疗,为后世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随着人们对中风的认识的进一步深入和现代科学的发展,这些辩证方法也面临着更新和发展。当代学者对中风病的规范化诊疗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辩证分型方法。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提出了九型辩证分法,分为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阴虚风动证,风火上扰清窍证,痰热内闭心窍证,风痰疲血、痹阻脉络证,气虚血瘀证,痰湿蒙塞心神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组将中风分为风证、火热证、痰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进行辩证分型。这些辩证方法沿用至今,成为目前中医诊断和治疗中风的行标。而刘茂才、黄培新、黄燕等为适应中风急性期"紧急"的救治特点,提出在中风急性期简化辩证,以阳类证、阴类证进行辩证分型。以上各种辩证分型方法均有其利弊,我们仍需搜集大样本、多中心的病例,对中风急性期的各种辩证分型进行验证,并不断的更新发展,使之用于临床、指导临床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