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2006年12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共同发布的《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中提到要认真组织实施"全国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大力推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形式,积极创建中小学快乐体育园地。2007年5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7号文)中进一步指出中小学要全面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每天上午统一安排25—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认真组织学生做好广播体操、开展集体体育活动。随后,全国各学校展开了大课间体育活动,花样形式繁多。而在学生人数众多的情况下,许多学校优先选择了集体跑操,希望通过集体跑操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体能以及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但事实上,跑操的效果并不是很好。学生不愿意、不接受跑操,学校大课间强制跑操,课后却没有学生愿意主动跑步锻炼身体。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也上指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本文基于学生运动动机理论,探寻激发学生跑操内部运动动机的外部刺激,使学生感受到跑操带来的成就感,让学生想跑、乐跑、能跑,为此本研究提出了改善校园跑操的见解和建议。研究方法:本研究以30个学校的跑操案例为研究对象,查阅了大量校园跑操相关的文献资料,并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系统了解我国近年来各个学校校园跑操的开展情况,为本研究的开展做好准备工作。研究结果:与分析(1)组织形式:最基本的跑操模式"零距离跑操",虽然保持10-15cm的间距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但在跑步过程中需要学生精神保持高度集中,队伍中的每一名成员在跑动过程中都不能出现错误,一旦某一位同学有任何的松懈,都极易踩脚绊倒,造成踩踏事件。学生经过一天的学习,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放松身心,缓解学习压力,但"零距离跑操"却适得其反,引起学生反感。"零距离跑操"过于注重团队配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班级的凝聚力,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2)监督考评:各学校采用的监督评分制度,以每天、每周、每月、每学期、每年和运动会评比、打分或比赛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监督考评,却暴露出了一个问题,即学校不信任学生,认为学生跑操会偷懒,所以才会实行如此严格的管理方式,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还得不到学生的理解与支持。学校作为教育者应该尊重学生,把学生视为体育活动的主体,必须重视学生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而不是一味地去强迫学生。(3)奖惩制度:常用的奖惩方式有流动红旗、跑操举旗、班级日常考核、星级班主任、先进班级等,最终结果会公布于校园网站或宣传栏。虽然集体的荣誉感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团队精神和班级凝聚力,但是却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4)反馈效果:通过对30所学校跑操的反馈效果进行分析比较后发现,各个学校通过问卷调查、实验法等研究手段,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强班级凝聚力、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坚毅的意志品质以及缓解学习压力等方面进行反馈,只有杭州市文三教育集团总校和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第一中学两所学校的文献中提到学生对跑操这项运动的兴趣性和主动性增强。结论与建议:动机是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它能引起并维持人的活动,将该活动导向一定目标,以满足个体的念头、愿望或理想等。体育锻炼动机是体育锻炼行为的直接原因,也是体育锻炼行为的动力。基于此理论,结合30个学校跑操案例的分析,本文提出的跑操不是集体的项目,而是切实关乎于学生自身的跑操,打破原有的方阵队形,释放学生自我。首先,准备一份过程性评价记录表和计时器,行是日期,列是名字。第一天,学生跑步结束后将米数和时间告诉教师,教师进行记录。第二天,亦是如此,并告诉学生只要比昨天多跑一米,快一秒,你都在进步。每天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鼓励学生提出在跑步中遇到的问题,学生间讨论解决也可以向老师寻求帮助。一个星期、一个月、一个学期结束后,积少成多,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从心理上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从而刺激学生想跑、乐跑、能跑。其次,第一次跑操前,教师需要同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告诉学生老师相信你们,请各位同学自觉跑步并报上成绩,与此同时每天监督一两个学生,遇到偷懒或谎报成绩的私下进行教育,需要教师认真负责。最后,给予学生同其自身相关的奖励,刺激学生的运动动机。例如,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第一中学,规定每月"跑操优胜班级"可以通过提前申请到快乐园地上进行其他项目的活动,以此来调动各班级的积极性。此外,可以在每月或每学期评出成绩最好、进步最大等奖项给予奖励,并对获奖者进行公示,举行展示跑,让其他同学也看到获奖者的进步,在学生间形成互相激励,让学生自己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责任心、有能力、有价值的人,在现实的跑操活动中不断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