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12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国中医药法监法标便函[2014]31号"关于印发2014年中医药部门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中医药标准制修订项目工作任务实施方案的通知"》,为推动该方案的实施,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立项开展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和治未病项目制修订工作。《焦虑障碍的针灸临床操作标准》是2016年3月立项的中医操作标准之一,项目承担单位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项目负责人王军。本指南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并总体指导、管理、监督和综合协调,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专家总指导组及针灸、精神科等专家指导组负责技术指导和项目执行督导。焦虑障碍是全球范围内患病率较高的一类疾病,严重得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给患者本人及其家庭、甚至社会均带来沉重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西药在治疗焦虑障碍时起效快,但其副作用一直令人担忧,长期服用该类西药具有很强的成瘾性、耐药性,且副作用明显,停药易复发,导致患者不愿意或者不能长期服用该类药物,限制了西药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针灸治疗本病的临床报道较多,且有较好疗效,但国内外迄今为止尚未形成针灸治疗本病的规范化的治疗方案,还没有一套基于循证医学方法研究、由权威机构发布的针灸治疗焦虑障碍的临床实践指南,因而对各类针灸专业技术问题的处理缺乏共同遵守的规范。循证医学正迅速发展,已渗透到临床、基础、科研等医学的各个领域。这就要求我们采用循证医学方法对针灸治疗焦虑障碍进行系统整理,制定一个规范化的有效的治疗方案,有利于针灸治疗焦虑障碍在中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广泛推广。本团队拟依据针灸临床操作标准的编制规范,通过分析总结古代文献、研究现代文献、广泛的专家问卷调查、专家会议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总结古今针灸治疗焦虑障碍的取穴规律和操作方法,形成具有一定指导价值的针灸临床操作标准。本标准的内容主要包括概述、临床特点、诊断标准、干预、管理及针灸推荐方案、方法和附件等。本标准的应用人群主要为执业中医师和执业助理中医师、医学院校的教师和学生、针灸科学研究者。本指南应用的目标环境包括中国内地的各级医院针灸科门诊部或住院部、有针灸专业医师的社区、医院科室及医院、有针灸专业的大学或学院、各针灸相关的科研及评价机构。本指南制定后,将通过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针灸学会、北京针灸学会等平台,通过学术交流、指南解读、学术培训等形式向社会基层中医、针灸临床及科研工作人员进行宣传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