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薄互层状稠油油藏蒸汽进入吞吐开发后期,存在地层压力低、井网不完善、现开发方式下达不到标定采收率的问题,通过精细地质研究、优化井网部署、优选完井工艺等手段,利用水平井实施整体二次开发,取得较好效果。该研究对同类油藏改善开发效果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互层状稠油油藏;水平井;二次开发;开发效果;杜255块
【中图分类号】TE345
1 区块概况
截至2011年底,该块共有采油井66口,开井27口,断块日产油为75t/d,日产液为296m3/d,综合含水为71%,采油速度为0.57%,采出程度为17.1%,可采储量采出程度为79.2%。
2 水平井二次开发潜力研究
2.1 一次开发存在的问题
(1)直井开发出砂现象较严重。该块杜家台油层储层粒度中值为0.18mm,泥质胶结,岩性疏松,边部杜239井区直井均因出砂关井,严重影响油田的开发效果。
(2)油井利用率低,老井实施各项增产措施余地较小。截至2007年底,区块油井利用率仅为37%,以调补层为主的地质措施潜力越来越小,该块自2002年进行3个井次的调补层措施后,就未再实施该措施,措施年增油量逐年下降。
2.2 水平井开发可行性分析
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证明,水平井技术是高效开发油气田的有效手段。水平井具有增加油层泄油面积、提高油井产量、改善开发效果的作用,适用于多种油藏类型的开发。
2.2.1 油藏条件适合
2.2.2 局部采出程度低,主体部位井间剩余油富集
该块西部直井开发受出砂影响,储量基本未动用,主体区域受蒸汽吞吐开发加热半径限制,直井井间仍有一定剩余油。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井间剩余油饱和度在55%左右,区块剩余可采储量为37×104t。
2.2.3 油层产能落实
根据区块动态监测资料及后期实施新井生产动态分析,主力层杜Ⅰ3油层、杜Ⅱ1-2油层均具备较高产能,为区块主力产层。
3 二次开发方案研究
3.1 目的层选择
根据目前水平井钻井技术条件及稠油开发产能情况,确定水平井目的层厚度在4m以上,且具有一定的连续分布范围,最终优选出杜Ⅰ32、杜Ⅱ11-2、杜Ⅱ21 3套目的层。
3.2 井网井距
杜255块直井为100m井距正方形井网,针对该块剩余油分布特点,利用水平井的技术优势,尽量在原直井井间剩余油富集区开展部署,确定水平井井距为100m。
3.3 开发方式
杜255块杜家台油层原油属稠油,常规生产能力低。本次部署为井间挖潜,油层压力较低,宜采用蒸汽吞吐开发方式进行开采。利用数值模拟对该块3种开发方式进行模拟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对比油田各项开发指标,认为水平井整体替代直井开采效果优于其他方案,预计采收率达到30%。
3.4 部署结果
4 实施及效果评价
4.1 实施方案优化
4.1.1 水平井设计优化
水平井地質设计建立在精细油藏描述基础之上,关键是把握好油层的空间展布,储层、岩性及物性的空间三维变化,以保证水平井轨迹位于油层的最佳部位。
4.1.2 水平段长度优选
根据区块油藏深度条件,结合经济评价,对不同水平段长度进行经济指标对比,认为较适宜的水平段长度应为250~350m。
4.1.3 水平段垂向位置确定
由于采用热采开发,在油层不存在底水时,保证水平段处于有利储层的前提下,水平段位置应尽可能部署在靠近油层底部的位置,以减少储量损失,同时应考虑钻井误差因素。因此,杜255块水平井纵向上部署在距油层底界2~3m的位置。
4.1.4 靶前轨迹优化
由于区块主体区域地层压力较低,油井要正常生产,必须保证尽可能低的下泵深度,因此在靶前轨迹设计时,采用鱼钩形轨迹,使水平井有尽可能低的造斜点。
4.1.5 完井方式优选
由于杜255块为泥质胶结,储层较为疏松,粒度中值仅为0.18mm,且出砂现象较普遍,因此选用弹性防砂筛管完井(表2)。
表2 筛管完井方式指标对比
4.2 效果评价
(1)通过加强精细地质研究,对地质体进行重新刻画,水平井平均油层钻遇率为89.3%,达到同类油藏的较高水平。
(2)目前二次开发共实施水平井18口,截至2012年2月,累计产油10.15×104t,区块采油速度由0.34%提高到1.21%。
(3)水平井单井日产油相对较高。区块西部直井未动用区域,水平井初期日产油达到40.5t/d,为相邻直井产量的10倍以上。
(4)钩形靶前轨迹加深了低压油藏水平井下泵深度,泵挂下入深度平均增加50m。
(5)根据储层特点,优选弹性筛管完井,油井出砂矛盾根本好转,二次开发油井平均检泵周期对比直井提高69d,区块开井率由实施前的37.3%提高到54.0%。
作者简介:周遵国(1983-),男,助理工程师,2008年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资源勘查专业,现从事油田综合管理工作。
关键词:互层状稠油油藏;水平井;二次开发;开发效果;杜255块
【中图分类号】TE345
1 区块概况
截至2011年底,该块共有采油井66口,开井27口,断块日产油为75t/d,日产液为296m3/d,综合含水为71%,采油速度为0.57%,采出程度为17.1%,可采储量采出程度为79.2%。
2 水平井二次开发潜力研究
2.1 一次开发存在的问题
(1)直井开发出砂现象较严重。该块杜家台油层储层粒度中值为0.18mm,泥质胶结,岩性疏松,边部杜239井区直井均因出砂关井,严重影响油田的开发效果。
(2)油井利用率低,老井实施各项增产措施余地较小。截至2007年底,区块油井利用率仅为37%,以调补层为主的地质措施潜力越来越小,该块自2002年进行3个井次的调补层措施后,就未再实施该措施,措施年增油量逐年下降。
2.2 水平井开发可行性分析
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证明,水平井技术是高效开发油气田的有效手段。水平井具有增加油层泄油面积、提高油井产量、改善开发效果的作用,适用于多种油藏类型的开发。
2.2.1 油藏条件适合
2.2.2 局部采出程度低,主体部位井间剩余油富集
该块西部直井开发受出砂影响,储量基本未动用,主体区域受蒸汽吞吐开发加热半径限制,直井井间仍有一定剩余油。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井间剩余油饱和度在55%左右,区块剩余可采储量为37×104t。
2.2.3 油层产能落实
根据区块动态监测资料及后期实施新井生产动态分析,主力层杜Ⅰ3油层、杜Ⅱ1-2油层均具备较高产能,为区块主力产层。
3 二次开发方案研究
3.1 目的层选择
根据目前水平井钻井技术条件及稠油开发产能情况,确定水平井目的层厚度在4m以上,且具有一定的连续分布范围,最终优选出杜Ⅰ32、杜Ⅱ11-2、杜Ⅱ21 3套目的层。
3.2 井网井距
杜255块直井为100m井距正方形井网,针对该块剩余油分布特点,利用水平井的技术优势,尽量在原直井井间剩余油富集区开展部署,确定水平井井距为100m。
3.3 开发方式
杜255块杜家台油层原油属稠油,常规生产能力低。本次部署为井间挖潜,油层压力较低,宜采用蒸汽吞吐开发方式进行开采。利用数值模拟对该块3种开发方式进行模拟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对比油田各项开发指标,认为水平井整体替代直井开采效果优于其他方案,预计采收率达到30%。
3.4 部署结果
4 实施及效果评价
4.1 实施方案优化
4.1.1 水平井设计优化
水平井地質设计建立在精细油藏描述基础之上,关键是把握好油层的空间展布,储层、岩性及物性的空间三维变化,以保证水平井轨迹位于油层的最佳部位。
4.1.2 水平段长度优选
根据区块油藏深度条件,结合经济评价,对不同水平段长度进行经济指标对比,认为较适宜的水平段长度应为250~350m。
4.1.3 水平段垂向位置确定
由于采用热采开发,在油层不存在底水时,保证水平段处于有利储层的前提下,水平段位置应尽可能部署在靠近油层底部的位置,以减少储量损失,同时应考虑钻井误差因素。因此,杜255块水平井纵向上部署在距油层底界2~3m的位置。
4.1.4 靶前轨迹优化
由于区块主体区域地层压力较低,油井要正常生产,必须保证尽可能低的下泵深度,因此在靶前轨迹设计时,采用鱼钩形轨迹,使水平井有尽可能低的造斜点。
4.1.5 完井方式优选
由于杜255块为泥质胶结,储层较为疏松,粒度中值仅为0.18mm,且出砂现象较普遍,因此选用弹性防砂筛管完井(表2)。
表2 筛管完井方式指标对比
4.2 效果评价
(1)通过加强精细地质研究,对地质体进行重新刻画,水平井平均油层钻遇率为89.3%,达到同类油藏的较高水平。
(2)目前二次开发共实施水平井18口,截至2012年2月,累计产油10.15×104t,区块采油速度由0.34%提高到1.21%。
(3)水平井单井日产油相对较高。区块西部直井未动用区域,水平井初期日产油达到40.5t/d,为相邻直井产量的10倍以上。
(4)钩形靶前轨迹加深了低压油藏水平井下泵深度,泵挂下入深度平均增加50m。
(5)根据储层特点,优选弹性筛管完井,油井出砂矛盾根本好转,二次开发油井平均检泵周期对比直井提高69d,区块开井率由实施前的37.3%提高到54.0%。
作者简介:周遵国(1983-),男,助理工程师,2008年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资源勘查专业,现从事油田综合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