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我妨碍是一种非适应性的防御性行为策略。在具有成就评价的活动中,个体为了避免或者回避失败所带来的无能感、丧失感以及消极的情感体验,在成就评价之前主动采取的防御性行为,习惯性的自我妨碍会导致低成就感、引发更多的自我妨碍,形成恶性循环。而自尊作为人格的核心基础,评价性和情感性是其主要性质,能力和价值是其基本维度。本研究通过实验研究,探明自尊水平、自尊稳定性对自我妨碍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自尊水平、自尊稳定性以及自我妨碍在性别、年级、学校类型、是否独生等人口学变量上差异显著;2、自尊稳定性与自尊水平相关较低且相关不显著(t=-0.04,P>0.05),自尊水平与自我妨碍相关显著(t=-0.181,P<0.01),自尊稳定性与自我妨碍相关显著(t=0.117,P<0.01);3、自尊水平、自尊稳定性能有效预测自我妨碍(β=-0.139,P<0.001;β=0.079,P<0.05),其中自尊稳定性在自尊水平与自我妨碍之间具有调节作用(β=0.108,P<0.001)。本研究的基本结论为青少年自尊稳定性是相区别与自尊水平的人格变量,二者对自我妨碍具有都有预测作用,其中自尊稳定性在自尊水平与自我妨碍之间具有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