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气象灾害潜在威胁越来越大,灾害所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也日益严重,对灾害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定区域内气象灾害是由于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以上三个因子形成一个完整的灾害系统,其最终结果是产生灾害损失,其中致灾因子作为最重要的一环,对灾害的发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降水异常作为干旱和洪涝灾害致灾因子,在气象灾害研究领域一直为人们所重视,前人做了大量有意义的研究工作。综合目前常见的几类降水指标可以看出,无论是哪种指标都只是侧重研究降水某一个方面,无法全面的反映降水的特征。从实际应用来看,一个好的降水指标应该具有以下优点:1)计算所需数据容易获取;2)能客观全面的描述降水特征;3)物理意义明确。张学文提出了历强函数的概念,对于一次降水过程,可以根据降水区域内的站点雨量和降水持续时间构建一个二元函数。该函数可以描述降水过程的历时、雨强和雨区面积三者关系。该函数不但能够描述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而且不受地域,季节影响。结果直观,方便应用,可以直接用来判断降水分布情况,具有较高的实用性,为我们研究降水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本文首先利用江苏省69个自动气象站2008年夏季(7月到9月)逐小时降水数据,基于GIS技术,对2008年江苏全省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08年夏季全省降水量由北向南递减,呈阶梯状分布。降水时间最大值位于连云港附近为249小时,最小值位于江阴为128小时,全省降水时间分布情况与降水量分布情况类似,由北向南递减。08夏季江苏地区降水时间和降水量的分布情况有较好的对应。七、八、九月降水量和降水历时呈逐月下降趋势,并且降水强度也随之减小。进一步选取起止时间清晰的降水过程(空间和时间上连续的降水过程)进行分析研究。降水历时、历强等数据按照如下方法统计,对每场降水过程中各个站点每小时记录进行分析,如该小时有降水记录,则计入该站点本场降水历时,该小时降水量计入该站点本场总降水量,最后建立过程降水数据库,每条记录包括站点号、经纬度、降水起始时间、降水历时、降水量和降水强度。在此基础上对降水过程的降水历时,雨强,面积三者关系的分布特征进行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历强函数结合地理信息系统以后数据精度显著提高,不同降水过程的差异性更加显著。说明数据降尺度后,数据分辨率的提高能够更好的揭示每次降水过程的特征,利用该方法可以为研究单次降水过程的降水强度,历时以及面积之间的关系提供较为客观科学的依据。该方法能够客观有效的描述了江苏地区区域降水的历时、雨强和雨区面积的关系,较全面的反映降水的特征,对降水预报及灾害监测评估部门具有较好的参考作用和使用价值。结合GIS技术,数据库、JAVA等技术开发的降水特征统计分析软件对处理常规气象观测数据,自动完成包括统计、插值、出图等功能,大大提高研究效率和数据准确性,使得结果更为客观、及时,便于业务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