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基GPS水汽遥感技术可提供常规气象观测无法提供的全天候、高精度、高时间分辨率的大气水汽资料,对监测、分析剧变天气过程尤其重要,它的应用将为改善强对流和强降水天气预报提供更为理想的水汽资料。而西南低涡作为诱发四川盆地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系统之一,研究其生成前后的水汽场变化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尝试利用GPS水汽遥感技术来揭示西南涡发生发展过程中水汽的变化特征,加深对西南涡及其暴雨的认识,以期为低涡暴雨业务预报提供参考依据。使用成都地区4个地基GPS站(成都、蒲江、大邑、龙泉驿)遥感的大气可降水量(GPS-PWV)数据,结合自动站雨量、NCEP再分析等资料,对2008年7月20~22日期间一次由高原涡诱生西南涡强烈发展并引发的四川盆地特大暴雨过程中的水汽变化进行了分析。结论如下:(1)从GPS-PWV时间演变趋势与雨量的变化对比发现,各测站的GPS-PWV反映的大气水汽变化趋势基本上是一致的,降水开始前GPS-PWV都有一个急升过程,与过程1h最大降雨量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且GPS-PWV的时间演变趋势与暴雨过程中降水的出现时间及强度变化都有较好的对应关系。(2)通过分析西南涡在盆地形成前后与GPS-PWV的演变特征发现,GPS-PWV在西南涡形成前的12~18小时开始增大,急升阶段增幅大于3mm/h。西南涡强烈发展前4~6小时,GPS-PWV达到最大,并进入高位波动阶段,与降水峰值同步,当西南涡形成于四川盆地时,GPS-PWV已下降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可见,本例西南涡在GPS-PWV急速上升并出现特大暴雨之后形成于盆地,即所谓的"雨生涡"现象,折射出水汽对西南涡发生发展的重要性。而西南涡生成前的暴雨阶段还与高原涡的东移影响有关。当西南涡发展并开始东移后,经过半天左右的时间GPS-PWV又恢复到西南涡生成前的正常值,随着西南涡的东移,盆地GPS-PWV就逐渐减小,低涡移出盆地后GPS-PWV下降到最低,此次降水过程趋于结束。对比分析还表明,GPS-PWV值在降水结束阶段的减幅要大于降水开始阶段的增幅。(3)结合分析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以及与GPS-PWV的关系表明,水汽的输送、辐合聚集过程与GPS-PWV出现急剧上升的时段相呼应,在西南涡形成前的6~12小时,GPS-PWV连续大幅增长,说明低涡环流产生的低层水汽输送和辐合对GPS-PWV的连续大幅增长有一定的指示作用,GPS-PWV的增幅及所达到的最大值可以较好反映西南暖湿气流对四川盆地水汽的影响程度,对西南涡的形成以及降雨的加强十分有利,但GPS-PWV的量值和增量的大小与实况降水量的大小并没有简单、明确的对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