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长童期基因J的图位克隆及功能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ublex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短日作物大豆作为光周期研究的模式植物在低纬地区往往过于早花而产量低下。长童期性状赋予大豆在短日高温条件下仍能保证足够的营养生长,从而增加产量。其发现与应用,使原本不适宜种植大豆的低纬度地区迅速发展成为大豆主产区,改变了世界大豆生产贸易形势。尽管长童期性状如此重要,但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尚不清楚,与之相关的遗传基础及分子机制也不明确。本研究通过对常规童期大豆品种中黄24与长童期大豆品种华夏3号组成的重组自交系群体进行RAD-Seq简化基因组测序分析,获得了该群体高质量的多态性位点信息,结合遗传作图与连锁分析将长童期性状相关QTL J定位到大小为900 kb的Chr04 bin13-13-13(Chr04:4036172-4909316)区间内。并通过亲本中黄24和华夏3号的全基因组重测序,精细分析QTL J的遗传变异,将长童期基因J锁定到唯一一个发生单碱基删除导致移码突变的Glyma.04G050200基因,即拟南芥生物节律钟基因ELF3的同源基因GmELF3。而后通过对J的序列分析发现,常规童期品种中黄24的J编码714个氨基酸,而长童期品种华夏3号的j发生单碱基删除,导致编码提前终止,仅能编码443个氨基酸残基,缺失了大量片段而失去功能。此移码突变在中黄24×华夏3号重组自交系群体中与长童期性状共分离。通过对J基因的克隆及功能验证分析,发现J的过表达不仅能促进拟南芥早花,并且能互补突变体j的表型,缩短童期。由此从分子水平进一步证明,J是长童期基因,它的突变是长童期性状的分子基础。最后对171个不同来源大豆品种的J基因进行单倍型分析,并结合低纬种植条件下的生育期性状和农艺性状进行综合分析,发现J基因在长期的自然进化及人工选择下受到了严格的选择,从而演化出至少4种单倍型HT1、HT2、HT3和HT1m,以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且J与品种的地理纬度适应性密切相关。本研究为深入阐释长童期性状形成的遗传机理奠定基础,进而为充分利用中高纬度的优异种质资源选育适应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大豆品种、乃至定向改良大豆生育期培育高产优质品种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手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目的为了深入观察替硝唑与奥硝唑对滴虫性阴道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5月到2014年5月在我院接受住院治疗的滴虫性阴道炎患者90人,将其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5人
介绍卷积码Viterbi译码器设计中实用的截短维特比译码,并以实例介绍了用计算机仿真确定Viterbi 译码器回溯深度的方法。
习近平关于从严监督"关键少数"重要论述呈现出"因何监督""监督什么""谁来监督""怎样监督"的科学意蕴。在"因何监督"上,主要是从治党与执政的视角来阐述从严监督"关键少数"的
"趣味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备受关注的一种实验教学方式。通过对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实验的研究与分析,本文将从教学三维目标的三个层面来探究如何使教材实
国际电联是联合国专门负责通信的权威机构,议题研究工作是国际电联工作的核心之一。笔者结合参会经历,介绍了国际电联背景和组织架构,解读了议题研究工作流程,分析了未来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