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讨了古代文献中消渴病的主要病机。1阴津亏耗,燥热偏盛阴津亏耗,燥热偏盛是消渴病早期病变的主要特征。中医学在论述消渴病发病机理时大多以阴虚燥热立论。2五脏同病,脾肾为主消渴病的病变部位虽与五脏有关,但主要在脾肾二脏。概而言之,消渴病之病变关系到肺、胃、肾、脾等,但以脾肾虚为基础。3气阴两虚,阴阳俱衰气阴两虚是消渴中最常见的基本病机,甚则阴阳俱虚。消渴病阴虚证候十分明显,贯穿于整个病程之中,涉及到肾、肺、脾、肝等脏腑,但不同阶段、不同病情,侧重不同脏腑。诸脏之中,尤以肾阴亏虚最为重要。4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肝主疏泄,以气为用。若情志所伤,导致肝失疏泄,气机不畅,郁而化火;若火热炎上,则木火刑金,消烁肺阴;若横逆克土,脾胃升降失常,胃火内升,则气阴被耗;肝郁化火日久,必损肝阴;乙癸同源,肝阴损伤,则肾阴不能自保,必耗及肾阴。肺、胃、肾被累及,则发消渴病。5津液失调,水津失布消渴为津液病证,辨证须把握好与津液代谢的关系。津液起滋润、濡养、调节机体阴阳平衡的作用。6湿热互结,痰阻血瘀津液蕴结,积聚或潴留则为痰为湿为水,其病理改变既可发生于消渴病之前,亦可发生于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