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鬼胎一词始见于《诸病源候论》。该书"卷之四十二"云:"妊娠鬼胎候:夫脏腑调和,则气血充实,风邪鬼魅不能干之,若荣卫虚损,则精神衰柔,妖魅鬼精得入于脏,状如妊娠,故曰鬼胎也。"而后,在《傅青主女科》、《妇人良方》、《医学正传》等书中均有提及。下文主要介绍历代一些医家对鬼胎的认识。《傅青主女科》有云:"妇人腹似怀妊,终年不产,甚至二三年不生者,此鬼胎也。其人必面色黄瘦,肌肤消削,腹大如斗,厥所由来,必素与鬼交,或人神庙而兴云雨之思,或游山林而起交之念,皆能召崇成胎。"亦有云:"女子有在家未嫁,月经忽断,腹大如妊,面色乍赤乍白,六脉乍大乍小,人以为血结经闭也,谁知是灵鬼凭身乎?"从此文,可以看出傅山对于鬼胎的初步认识始于鬼神之说,他认为鬼胎的形成是由于女子身感妖魅,腹怀异胎,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鬼胎的病证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历代一些医家并不迷信于鬼神之说,对鬼胎也有自己的见解与认识。虞抟在《医学正传》中曰:"夫所谓鬼胎者,伪胎也,非实有鬼神交接而成胎也。"首先认识到,鬼胎并非与鬼交合,而是"伪胎"。《张氏医通》上张璐提到:"古人论鬼胎之说,皆由其人阳气不足,或肝气郁结,不能生发,致阴血不化而患也。"文中阐述了鬼胎的病因病机,对鬼胎的病症进行了辩证分析,认为鬼胎类似于血臌和瘕症。现代中医认为主要由于素体虚弱,七情郁结,痰浊凝滞不散,精血虽凝而终不成形,遂为鬼胎。常由气血虚弱、气滞血瘀和痰浊凝滞所致。类似于西医学的葡萄胎和侵蚀性葡萄胎。结语纵观历代医家对鬼胎的认识与治疗,从一开始,傅山受封建思想影响,故将此类病证认为是鬼神之说,到后来,渐有医家从病论治,对此类病证进行辨证分析,逐渐打破此种说法。前人的许多理论和经验值得学习,但是我们应该运用现代医学的技术对古人认识或是治疗上的不足和缺憾做出正确的理解和改正,从而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中医的特色,而不是拘泥于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