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叶锈病是由叶锈菌(Puccinia triticina)侵染所引起的真菌性气传病害,具有破坏性强、循环式侵染、专性寄生等特点,是小麦锈病中分布最广,发生最普遍的一种病害。小麦叶锈菌具有生理分化现象,小种变异导致抗病品种易丧失抗性,因此,监测我国叶锈菌生理小种组成结构,对小麦品种抗叶锈育种和品种布局具有指导意义。2017年对我国山东、河北、河南、四川、湖北、安徽、江苏、甘肃和宁夏9个省或自治区的1 610份小麦叶锈菌标样进行繁殖,繁殖获得1407株小麦叶锈菌菌株,利用16个固定鉴别寄主(Lr1、Lr2a、Lr2c、Lr3、Lr9、Lr16、Lr24、Lr26、Lr3ka、Lr11、Lr17、Lr30、LrB、Lr10、Lr14a、Lr18),对1407株小麦叶锈菌进行苗期致病性测定,根据小麦叶锈菌的密码命名系统确定各菌株的生理小种类型。结果显示,1407株小麦叶锈菌株划分为了52个生理小种,其中,优势小种为THTT(41.97%)、THTS(21.45%)、PHTT(8.66%)、THKT(5.54%)、PHTS(3.84%)、THKS(3.20%)、THJT(2.56%)。小麦叶锈菌小种在不同省份出现的种类及频率不同,优势小种种类也存在差异。2017年四川出现的优势小种为THTT、PHTT、THTS;山东优势小种为THTT、THKT、THJT;河北优势小种为THTT、PHTT;湖北、河南、甘肃优势小种均为THTT、THTS;安徽、江苏优势小种均为THTS、THTT,其出现频率均在各省高于10%以上。